首页 会计资讯文章正文

独立发展会计模式_简述我国会计发展的五个阶段

会计资讯 2024年09月08日 11:45 9 财税会计达人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独立发展会计模式_简述我国会计发展的五个阶段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独立发展会计模式_简述我国会计发展的五个阶段

1.简述哪些环境因素会如何影响会计发展
2.简述我国会计发展的五个阶段
3.英美与其他欧洲大陆国家 会计模式有什么区别 急!

简述哪些环境因素会如何影响会计发展

会计环境指会计周围所处的各种条件与状况。会计环境究竟包括哪些方面,不同人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会计的社会经济环境分为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与教育环境。有人认为,会计的社会环境分为政治法律环境、教育文化环境、经济环境。还有人认为,能够对会计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法律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因素、历史传统因素、科技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会计主体因素和会计学科的相关学科因素等。在会计环境的各种因素中,有些是主要的因素,有些是次要的因素,从各种因素对会计的影响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的环境因素是政治环境因素、法律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科技环境因素和管理环境因素。

[关键词]会计环境 会计发展 影响

一、政治环境因素及其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

一国的政治环境包括政治体制、政治路线、政治思想和政治领导。它们对会计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是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任何一种政治制度下的统治阶层,都需要利用会计处理经济利益关系,这就必然使会计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和社会属性;2.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推动或阻碍作用,政治体制的改革,势必会引起会计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进而使会计的各方面发生相应变化;3.不同政治环境下的民主理财程度不同,群众监督制度不同,对会计信息公开程度的要求也不同。

就是在实行三权分立的西方政治制度下,因其政治路线、政治思想的不同,各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也有一定差异。英国与美国倡导自由,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均以市场为导向,强调政府的不干预,反映在会计上,认为会计应从实用主义出发,立足于优化企业的商务活动。会计的目标是保护债权人、投资者利益;会计信息应以真实、公允、实用为基本质量要求;对会计的管理以民间职业团体制定和颁布的会计准则为会计行为的约束规范;在会计理论研究上,强调以完整的会计概念体系作为会计学科独立发展的理论基础。

同样是在三权分立的荷兰,其会计定位则是以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为核心,认为会计的目标是维护企业利益,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会计核算必须使投入企业的资本得到保值增值。会计核算过程中,稳健主义被政府和社会广泛接受。

而我国对会计的研究与认识,则是从我们的国体、政体与政治路线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不能脱离中国实际。反映在会计问题上,要求我们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运用马克思哲学唯物论与辩证法研究会计,强调会计是国家政府控制和管理经济的有效工具。所以实务中,由政府制定和颁布详细而具体的统一会计制度,并将有关经济政策融入其中,以统一性、可比性作为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治环境因素不一样,各国的会计研究指导思想各异、对会计认识也大相径庭,会计实务更是缤采纷呈。应当说,与其他各因素相比,各国的政治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因而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较小(主要体现在会计研究指导思想的稳定性和对会计的认识与管理上)、较间接(政治通过影响经济、法律等其他会计环境因素彰显其威力)。

二、法律环境因素及其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

不同的政治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法律模式。目前世界上基本可以分为大陆法系与海洋法系两大法律体系。不同的法系产生于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并以不同方式作用于会计领域。

属于大陆法系的国家,政府在会计规范指定过程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会计规范大多体现于公司法、税法和商法等法规之中,形成了较为典型的立法会计模式,而且多数会计规范具有统一性、强制性特点,会计职业团体作用有限;而在海洋法系的国家,会计规范则基本由民间职业团体制定,政府很少干预,从而形成了协会会计模式,会计规范的灵活性、可选择性较为明显,会计职业团体权威性很高。

再从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看,大陆法系的国家,会计上奉行极端稳健原则,推崇准备金会计,通过各种准备金的计提与运用平滑各期收益,会计信息的公开程度较低;海洋法系的国家由于会计目标突出投资人与债权人的利益维护,与作为会计信息生产者的企业内部人员来讲,投资人与债权人处于明显的信息弱势地位,因而决定了为实现会计目标,企业应最大限度地公开会计信息,以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另外,不同法律环境对会计监管及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有很大差异。大陆法系国家由于实行强有力的集权管理,在会计监管问题上也遵循同样的思想,依靠政府有关部门对会计实行较多的监督,又由于会计规范制定的具体与统一性特征,导致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空间狭窄,会计人员一般习惯于循规蹈矩,照章行事,素质要求相对较低;海洋法系的国家,由于市场作用的影响较大,会计规范的灵活性和会计监督上主要依赖于社会民间组织,留给会计人员独立判断的空间广泛,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高。

三、经济环境及其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

经济环境是对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调控方式、证券市场发育程度以及物价变动水平等具体因素的抽象概括,它是影响会计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

从经济体制看,目前世界范围内基本可以分为竞争型市场经济、计划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社会型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几种体制,不同的经济体制形成了不同的会计目标、管理方式、会计规范、会计监督等模式,所以研究会计及其发展变化,首先要研究会计所处的经济体制,其次要把握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方向及规律,由此才能抓住会计的实质,理解会计、掌握会计,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发展会计,使会计与时俱进,促进其在资源配置、提高效益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其对会计实践领域的宽窄、理论研究的深浅、规范体系的完善等都有不同影响。一般地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会计的认识就越加科学,会计的各方面工作就越加完善。

从经济调控方式看,经济调控方式取决于政治体制与法律体系,高度集权的政治与法律体系下,经济调控方式一般也采纳集权方式,从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会计及其人员的管理及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都比较强硬与统一;市场化程度高的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调控力度一般较弱,主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各种调控,政府的干预较小,反映在会计上,就是规范制定与管理呈协会型,鼓励企业自行选择会计政策,会计主要服务对象定位于广大社会公众。

从证券市场发育程度看,发达的证券市场,要求会计信息披露充分、及时,而且决定了会计服务对象主要为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处于发展初期的证券市场,对会计信息披露要求较弱,会计目标主要确定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服务。

总之,经济环境决定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无论会计是从被动的无组织到有组织的变化,还是主动的完全有组织的变换,都是经济环境内部矛盾激化使原会计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在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会计的发展变化主要源于经济因素的不断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发展高科技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区域经济持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种新型的经济即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知识经济也在逐步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以上趋势与状况,决定了我们进行会计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国际化方向,要求我们进一步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进一步研究国际会计的相关内容;面对新兴产业的出现,会计如何行使职能以发挥其提供特有信息的职能;区域经济对会计提出了哪些新课题。这些都是新经济环境条件下,研究环境问题对会计影响的侧重点。如果把视线放回我国,新经济环境下会计问题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会计定位问题,我们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下,将会计定位于统一化模式还是宏观化模式还是微观化模式,不同模式将直接影响对会计模式各要素的分析与应用;2.会计国际化过程中,中国特色问题研究,不同国家的会计产生于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各有特色是客观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正确把握特色的内涵及具体体现,特色与国际化的关系问题及未来发展,以动态的研究理念时刻保持对会计问题的敏感与理性。

四、科技环境因素及其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

科技环境从广义上来讲,属于经济环境因素之一,我们之所以将其独立出来作为影响会计的要素之一探讨,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想法:科技发展水平高低虽然依赖于经济发展状况,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它确实已经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说明它不仅是依附于经济,本身已成为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大推动因素,这从其发展趋势上可以看出:1.发展速度快,相应新学科不断涌现;2.发展综合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技术完全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而现代科学也装备了现代技术设备,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3.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结合,解决人类面临的高度综合性的问题。

以上三方面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对会计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首先,在新的科技发展水平下,传统会计的研究手段与实物操作方法受到挑战,会计的研究重点随之发生变化,会计新领域不断涌现,会计这门社会科学越来越与其他学科交叉,横向发展越来越宽,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会计自身规律的把握不断深化,由此会计纵深发展得到空前繁荣,细化的会计分支学科急待我们去研究与发展;其次,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使得我们对会计的社会属性及技术属性的认识更进一步,同时指导我们应该更好地以现代技术装备会计科学,以会计科学推动经济发展,进而对现代技术发展做出会计的贡献;同时,在会计的研究中,需要引入许多新事物,以开创会计发展之路,解决会计信息提供的真实性、相关性问题。

显然,科学技术对会计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会计如何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会计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会计事物的未来发展方向及未来会计理念的树立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五、管理环境因素及其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后期,经济管理逐步从科学管理发展到现代管理。现代管理的特点是:1.面向市场的管理,是开放型的、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管理;2.从系统出发,注重战略发展的研究,实行战略管理,强调社会整体经济效益;3.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经济管理部门要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各种中长期经济规划、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发挥行政指导作用,对企业进行正确引导;4.企业加强内部管理;5.以人为本出发,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高层管理为中心的管理,重视行为科学的运用,培育企业精神;6.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重视信息的管理。

现代管理的以上特点,对会计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现代管理同时注重企业内部管理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两方面,这就要求会计提供的信息既要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又要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而内部与外部的信息需求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对会计的未来发展如何适应这两方面的需求提出了挑战。我们知道,世界范围内的会计模式大体分为微观模式、宏观模式、统一模式与独立模式,按照现代管理的特点与我国的国情,我们的选择可能是微观与统一模式的结合,而这二者如何结合起来这在世界上还无先例,要靠我们自己的认识与研究以期探索一种与现代管理相得益彰的会计模式。其次,从会计管理以人为本出发,重视行为科学的运用来看,对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何将行为科学理论动态地运用于管理会计,并以战略思想统帅该学科,科学地构造管理会计新的理论体系,成为新世纪的一项重要课题。最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使得传统会计依托的操作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此带来对会计认识重点、研究重点与工作重点的转移,如何把握现代科学技术支持下的会计各项变化,是今后我们关注与倾注精力的地方。

六、研究与认识会计的“环境观”及其意义

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都处于一定的会计环境中,受到各种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客观环境所处状态不同,发展变化路途不同,导致世界范围内各国会计各异,使得会计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所以,认识会计就要充分认识会计所处的客观环境,把握客观环境的时代性、交融性与动态性,将会置于大环境中,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会计、理解会计,才能解释世界范围内会计理论的缤采异呈,会计实务的丰富多样;也惟有如此,根据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才有可能架构与环境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会计未来蓝图,创新会计,发展会计。显然,没有对会计环境的深刻认识与把握,谈会计创新与发展,无异于构造空中楼阁。

我们知道,会计有三大属性,即社会性、技术性和人文性。上文谈到会计的社会属性,使得研究与认识会计要充分把握其客观环境,那么对于技术性、人文性与会计环境的关系,我们依然认为环境影响着技术性的发挥、人文性的内涵。首先,会计从产生之日起的提供信息的一套完整的技术,奠定了会计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但是,综观会计发展史,其技术手段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原始结绳记事、古代的算盘记帐、现代的电脑软件运用,无一不体现了环境变化对会计技术性属性的影响,使得会计的技术性属性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使得我们把握了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会计属性,而这一点在现代理论研究中是至关重要的。其次,人文性与会计环境的关系,人文性的提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日益重视人的结果。原始与古代社会,我们只认识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归结到属性上,则是社会性与技术性,只有到了现代文明社会,我们才提出了会计的人文性属性,这一历史发展过程本身就雄辩地证明了人文性与环境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以上论证了环境对会计的影响,当然,会计对环境的反作用也以一定方式进行着。我们不能忽略二者的互动研究,只有把握会计研究过程中的环境观,才能更好地认识会计、发展会计。

参考文献:

[1]于玉林,李端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于玉林。现代会计结构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3]薛云奎。会计大趋势———一种系统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1999.

[4]陈毓圭。中国会计发展展望[J].会计研究,1999,(10)。

[5]刘玉廷。关于会计研究方法[J].会计研究,2000,(12)。

简述我国会计发展的五个阶段

财务分析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现金中心。新会计准则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企业会计标准,财务分析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现金中心是属于新的会计形态和模式。

英美与其他欧洲大陆国家 会计模式有什么区别 急!

简述我国会计发展的五个阶段

西周时期

有了会计立法的雏型:周朝中央 *** 设立了会计主管官员———“司会”一职,它是会计的最高长官,主要职责是利用账册、数字、公文、户籍、地图等文件中的副本,考核各级官吏的工作,并检查、听取他们的会计报告.

战国时期

由魏文侯李俚所编纂的《法经》,史称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典,其中就有许多与会计有关的条款,最重要的是它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就会计账簿及安全受法律保护的问题做出了明文规定.此外,在《账法》、《杂法》等条文中,还对会计凭证、会计印鉴、仓储保管及度量衡等技术方面也规定有具体条款.

秦代

法律中涉及到会计方面的规定就更加具体.如在《效律》中就严格规定了会计人员必须廉洁奉公,账实相符,记载准确,计算无误等要求.同时还对会计交接、财物损耗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

汉朝

对于会计账簿的设置与分类,会计簿籍的登记方法,会计计量单位与盈利的计算,会计凭证、会计报告、财物的保管与盘点等方面作了规定,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制度.如在《上计律》中就具体规定了“上计簿”的拨出程序与时间,严令对上报不及时或者不实者治罪.

唐宋时代

史称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会计方法的发展上产生了奠定当今账户结算余额原理的“四柱清册结算法”,在会计机构的设立上又设立了专司审计的机构———比部.在会计立法方面亦更趋完善,不仅规定对违反会计制度的人给予较严厉的处罚,而且限定凡属经济报告上隐漏重复,收支不实者均从严治罪,甚至在有关条文中还规定了会计报告的格式及书法誉写要求.

元、明、清时期

在当时的一些重要法典中,对会计制度均有相应的规定,并较之前朝更加具体与完善.

辛亥革命后

由于对外政治与经济交往范围的扩大,西方成功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大量传入中国,推动了会计工作法制化的进程.1915年3月,北洋军阀 *** 参议院通过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比较完善的《会计法》,共九章三十六条,史称为“民三会计法”.后来,又陆续颁布了一些专业会计法规,但后因袁世凯倒台,北洋军 *** 内部分裂,全国发生军阀混战事件,致使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1935年,国民党 *** 也颁布了一部含十章一百二十七款的《会计法》,其内容详尽,分项说明具体,加上后来于1945年颁布的《会计师法》,对于当时规范会计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

财政部于1949年12月设置了管理全国会计工作的专门机构,会计立法工作逐步展开.在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主要以财政部的名义颁发了一系列行业性的会计制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会计操作法规体系.

八十年代

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的政策加快了会计法制建设的步伐.1985年元月21日经第六届人大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同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会计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关于会计工作基本法律性文件的诞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会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有必要对构成会计法制体系基础的《会计法》进行调整.

九十年代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做出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会计法》,实施范围扩大,会计工作地位与作用突出,更适应我国会计自身改革及在具体事务处理上与国际通行惯例相接轨的需要;还在企业股份制改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转变 *** 职能,强化经济的宏观调控等方面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证.1999年10月31日,九届人大十二次会议再次修订了《会计法》,其具体条款的规定更加适合经济发展对会计改革的要求.

简述公共行政发展的五个阶段

公共行政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鲜明的发展阶段:前传统阶段、公共行政管理传统模式阶段和公共行政管理改革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从上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并非轻而易举,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到公共行政管理的过渡至今尚未完成。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因为新模式背后的理论基础非常强大。这场变革运动以“新公共行政管理”着称,尽管这个名称引起了争论,然而它不但在蓬勃发展着,而且是对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采取的管理模式的最佳表述。传统的行政模式相对于它所处的时代是一项伟大的改革,但是,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一、前传统模式

很显然,在19世纪末官僚体制理论尚未健全之前,已经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公共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它与(政)府这一概念以及文明的兴起一样历史悠久。正如格拉登(Gladden)指出的那样,行政的某种模式自从(政)府出现之后就一直存在着。

二、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

在19世纪末期,另外一种模式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这就是所谓的传统行政模式。它的主要理论基础来源于几个国家的学者,即,美国的伍德罗·威尔逊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人们把他们和官僚制模式相联系;弗雷德里克·泰勒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该理论也来源于对美国私营部门的运用,为公共行政提供了方法。与其他理论家不同,泰勒没有着力关注公共部门,可是他的理论却在该领域具有广泛影响。这三位理论家是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主要影响者。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还要加上诺思科特和屈维廉,他们对美国之外的国家的行政尤其是威尔逊的行政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世纪中期,诺思科特和屈维廉最先提出了通过考试和品德来任命官员的主张,并提出了无偏见和行政中立的观点。

三、新公共行政管理模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公共部门出现了一种针对传统行政模式的缺陷的新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缓解传统模式的某些问题,同时也意味着公共部门运转方面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这种新的管理方法有很多名称:“管理主义”、“新公共行政管理模式”、“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典范”或“企业型 *** ”。到90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新公共行政管理模式”的概念。

请简述会计电算话发展的四个阶段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模拟手工记账的探索初步、与其他业务结合的推广发展、引入会计专业判断的渗透融合、与内控相结合建立ERP系统的集成管理。

(一)模拟手工记账的探索初步

实现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的初级阶段。

(二)与其他业务结合的推广发展

会计核算电算化的丰富发展阶段,引入了更多的会计核算子系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软件系统,包括账务处理子系统、报表处理子系统、往来管理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固定资产核算子系统、材料核算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销售核算子系统等。

(三)引入会计专业判断的渗透融合

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实现会计管理的电算化。

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系统提供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数据和信息,借助于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的决策方案。

(四)与内控相结合建立ERP系统的集成管理

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

企业应用的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简称ERP)软件中用于处理会计核算数据部分的模块,也属于会计核算软件范畴。

简述国外管理思想发展的五个阶段

1

传统管理阶段

人类最早的管理活动是从原始家庭组

织开始的,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展,

社会组织结构也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

管理活动也随之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 18

世纪 60 年,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

了第一次产业革命, 人们开始把科学思想

运用到管理过程中, 出现了一批卓有贡献

的思想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进入了传

统管理阶段, 其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查

尔斯·巴贝奇和罗伯特·欧文等。

(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

人观点。 斯密在 1776 年发表《国富论》,认

为劳动分工能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

提出了经济人观点, 认为人们在经济行为

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利益。

(2)查尔斯·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

制度。 巴贝奇 1832 年发表《论机器与制造

业的经济》,认为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仔

细研究工作方法, 同时还提出了一种工资

加利润的分配制度, 为现代劳动工资制度

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3)罗伯特·欧文的人事管理。 欧文提

出要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工资、改善

住房,并在自己的企业进行改革试验证明:

重视人的作用、 尊重人的地位可以使工厂

获得更大利润。

在传统管理阶段, 管理基本上处于积

累经验阶段, 为后来泰勒等人创立科学管

理体系打下基础, 开始从经验管理向科学

管理的过渡。

2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20 年代,该学派把管理分为三个主要

职能—————计划、组织、控制。 古典管理理

论主要包括科学管理理论和古典组织理

论。

2.1

科学管理理论

这个管理学派认为可以从“科学”的观

点去分析所干的工作和对劳动进行监督,

通过客观事实分析并利用从经验中得到的

数据应能找到进行工作的最好办法。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 泰勒 1911

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奠定了科学管理

理论的基石。 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 6 个方

面: 确定合理的工作标准; 工作方法标准

化;合理配备工人;差别计件工资制;实行

职能工长制;例外管理。

(2)莉莲·吉尔布雷思和弗兰克·吉尔

布雷思简化工作的原则。 吉尔布雷思夫妇

在动作研究和劳动简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

破, 并总结出了劳动中许多特征不同的分

动作,提高了劳动效率。

(3)甘特工作计划的原则。 甘特的贡献

主要有:甘特图表、任务奖金制度、非金钱

因素论。甘特还认为,提高效率的最重要源

泉是管理人员的工作方法而不是劳动者。

(4)哈林顿·埃默森的效率的原则。 哈

林顿·埃默森的思想体现为 12 项效率原

则,说明了如何对资源进行有效使用。埃默

森同时注意到军队所采用的人员编制的经

验以及顾问的地位与作用。

2.2

古典组织理论

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在美国盛行的

同时, 法国产生了以法约尔为代表的组织

管理理论, 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

作出了杰出贡献。

(1)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 法约尔

1915 年出版《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首次

提出了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职能,并确立了管理的 14 项基本原则。

(2)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

伯在管理思想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 “理

想的行政组织机构模式”。韦伯将理想行政

组织体系的特点归纳为:明确的分工、清晰

的等级系统、 人员的任用、 管理人员专职

化、 遵守规则和制度、 组织中人员的关系

等。

(3)詹姆斯·穆尼的组织的原则。 穆尼

根据自己在企业与 *** 中任职的经验和对

其他类型组织的研究指出, 在每一个组织

内都存在着一个任务和权力的结构, 即都

有专业化的任务分工和一个权力等级。 认

为存在着自然的组织法则或原则。

(4)林德尔·厄威克的行政管理原理 。

林德尔·厄威克于 1944 年出版的 《行政管

理原理》是管理文献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厄

威克从泰勒那里吸取了关于管理过程要以

科学调查为指导原则的思想, 指出组成管

理过程的 3 个职能。 厄威克根据法约尔提

出的原则来分析控制职能。 最后他总结出

了管理的间接目标:秩序、稳定、主动性和

集体精神。

古典管理学派的人性假设是“经济人”

假设,管理方法是强调制度化、标准化、规

模化,管理的目标是追求企业的效率化,其

贡献不仅仅是确认了管理的领域、 职能和

原则等, 许多现代管理技术都是这个学派

的直接产物。

3

行为科学理论

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多着重

收稿日期:2008-12-08

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施 宙 张永风 王 茗

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 山东 济南

250031)

摘 要 西方管理思想经历了从传统管理阶段到现代管理理论

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深刻变革

考察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有利于从中正确地吸收和消化其先进的管理思想

实现管理科学的发展

。于生产过程、组织控制方面的研究,对人的

因素则注意较少。在科学管理盛行的同时,

一些管理学家已经开始注重研究管理中人

的问题, 发展出一个新学派———行为科学

学派。

3.1

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理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美

国行为科学家埃尔顿·梅奥。梅奥通过霍桑

试验,得出以下见解:①人是“社会人”的假

设;②企业内存在非正式组织;③领导的能

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 梅奥人际关

系理论克服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 奠定

了行为科学的基础。

3.2

行为科学学说

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代表是马斯洛的

“需要层次理论”, 赫兹伯格的 “双因素理

论”,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麦格雷戈

的“X 理论—Y 理论”,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等。 行为

科学既是管理理论的发展又是管理实践的

总结,它的产生和发展使企业、管理者重新

认识到员工的地位。

行为科学理论将管理对象视为 “社会

人”、“自我实现人”,认为员工天生勤奋、具

有自我约束和创造能力且勇于承担责任,

是以精神性需要占主导地位的, 认为管理

者的任务就是要创设使人能发挥才能的工

作环境,给予下属更多自主权,鼓励下属参

与管理和决策。

4

现代管理理论

现当代管理理论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来形成的管理理论,是继科学管理、行为

科学理论之后, 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

果,形成了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带

来了管理理论的空前繁荣,被称为“管理理

论丛林”阶段。

管理过程学派由法国的管理学家法约

尔创立, 把管理看成是一种普遍而实际的

过程,注重管理过程和职能的研究,从理论

上概括出一般性的管理原则, 在此基础上

建立起管理理论。

系统学派以美国的巴纳德为主要代

表。 系统学派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小至

一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大至整个社会,都是

一个协作的系统, 是由相互进行协作的个

人组成的系统。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西蒙

和马奇等。这一学派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

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程序等学科内容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认为,决策贯穿管理

的全过程, 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

组成的系统。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德

鲁克、戴尔、斯隆等。这一学派认为,有关企

业管理的科学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

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

把它进行概括和理论化, 然后再传授给企

业的管理人员和学生。

数量学派把管理视为计量工具和方

法, 并以此来帮助管理人员对复杂的生产

和作业问题做出决策。 他们认为, 只要管

理、组织、计划、决策等是一个逻辑的过程,

就能够用数学符号和运算关系予以表示,

运用数学模型就能够把问题表示出来。

权变理论学派最早的研究者是英国的

伍德沃德女士,这一学派认为,管理要根据

组织所处的具体条件随机应变。 这一学派

以开放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 强调每个组

织的环境和内部各子系统都各有其特点,

并直接影响组织的设计和管理。

“丛林阶段”的管理思想尽管研究视角

各有偏颇, 但都突破单一视角看问题的幼

稚和偏狭, 开始用复杂的眼光看待企业中

的人和事,用系统方法来研究管理问题。巴

纳德及其继承者西蒙和马奇提出了 “决策

人”假设,在对人性的认识上大大向前迈进

了一步。 但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在一定程

度上更多地重视经营战略、 财务控制和组

织设计等硬性因素, 在管理理念方面却有

将人再次视为物的倾向。

5

当代文化知识管理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到 20 世纪 80 年代

初, 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获得了飞速的发

展,形成了现代管理理论的新思潮,如以钱

德勒、安索夫等为代表的战略管理理论、以

戴明、 费根鲍姆等为代表的全面质量管理

理论等, 都为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做出了

突出的贡献, 特别是组织文化与文化管理

理论,对管理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组织文化与文化管理理论主要有以帕

斯卡尔等为代表的“7S”管理理论、大内的

Z 理论、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等。

帕斯卡尔等为代表的 “7S” 管理理提

出,决定企业成败的是战略、结构、制度、人

员、作风、技能、共同价值观等 7 个关键因

素,构成一个整体网络,忽视任何一项因素

都会影响整个网络的协调和管理。

大内尝试以 “日本的企业管理模式在

美国获得成功”,提出了既符合美国文化又

吸 取 日 本 管 理 模 式 特 长 的 全 新 组 织 形

式———Z 型组织, 并试图在麦格雷戈区分

“X 理论”和“Y 理论”的基础上做出重大理

论突破。

圣吉把西方系统动力学与东方文化的

一体观方法论相结合, 提出了以 “五项修

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念。学习型组织

是对组织管理理论的创新, 实质是将人与

组织管理有机融合,使“以人为本”的思想

贯穿于组织的整个设计与运转过程。

组织文化与文化管理理论把文化引入

管理,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导向为根本管理

手段,突破了传统的人管人的管理模式,开

启了西方人本管理的新境界, 揭示了管理

思想演进的人本化趋向。

总之,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人

是研究人类、组织和管理的基本分析单位。

人本管理思想的产生同样也是社会历史条

件的产物, 是客观的社会历史对管理科学

与实践的要求。一方面,随着知识则成为经

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拥有知识的人成为推

动经济增长的“第一生产力”,成为决定管

理绩效及整个企业效益最根本的因素,以

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成为管理发展的必然趋

势。另一方面,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给人

类的物质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 也带

来了无可挽回的负面效应, 人们逐渐认识

到自身才是人类的终极目的, 在管理中体

现人性关怀的人本管理也就成为必然选

择。实行人本管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

终极目标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

简述依恋感发展的四个阶段

1、前依恋阶段(出生到6周)。

固有的信号——抓握、微笑、哭泣和凝视成人的眼睛——帮助婴儿开始与他人的亲密接触。一旦成人做出反应,婴儿鼓励她留在附近,因为亲密可便他们倍感舒适。这一年龄的婴儿可以识别自己母亲的气味和声音。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对她的依恋,因为他们不介意与不熟悉的成人留在一起。

2、“形成中的依恋”阶段(6周至6-8个月)。在这一阶段婴儿对熟悉的照料者和陌生人反应不同。随着婴儿与母亲交流,体验到忧伤可以缓解,他们得知自己的行动可以影响周围人的行为。他们开始发展信任感——当他们发出信号时照料者将做出反应的预期。但是,即使他们可以识别母亲,当与她分开时,婴儿仍然不会抗议。

3、“清晰的”依恋阶段(6-8个月至18个月-2岁)。

现在,对熟悉照料者的依恋很明显。婴儿表现出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当他们开始依赖的成人离开时变得难过。焦虑的出现意味着婴儿已经清楚理解,当照料者不在视野范围内时仍然存在。

除了抗议父母的离开,大一些的婴儿和学步儿还努力尝试维持他的在场。他们更愿意接近、跟随并爬到他身上。并且,他们把熟悉的照料者当作安全基地(secure base将照料者当做探索环境的基地,并能从中获得情感支持)

4、交互关系的形成(18个月至2岁和以后)。到第二年末,表征和语言的迅速发展使得学步儿能够理解母亲的来去,以及预测她的返回。结果是,分离抗拒下降。现在,儿童与照料者协商,使用请求和劝说来改变她的目的。

(这时,婴儿开始考虑母亲的愿望、需要和情感,认识到母亲的离开是暂时的,并不是抛弃他,母亲是爱他的,并与之建立起双边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婴儿在1岁左右都能与抚养者形成某种依恋关系。 )

请简述中国诗歌发展的十个阶段。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约略可以分作四大时期、十个阶段:所谓先秦,是它的萌生与成熟时期。经历了绵亘数千年的原始诗歌,只可称作前艺术;文明之幕拉开,约当夏商两代逾千年,诗歌仍处于萌生状态。直到殷周之际,以迄战国末期,才开拓出《诗经》与《楚辞》两条文化史路,成熟为真正的诗歌。抵春秋战国早期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基本上形成了以华语为载体的华夏文化,涌现出儒、道、屈骚不同流派的诗歌美学意识。这样便奠定了中国诗歌流变史的光辉起点。

四大时期,十个阶段:萌生与成熟(先秦);拓展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分化与深化(辽金元、明、清);综合与融化(近代、现代)。

供水发展的五个阶段

(一)以防洪建设为主的阶段

(二)以供水建设为主的阶段

(三)以水资源保护为主的阶段

(四)以景观建设为主的阶段

(五)以生态修复为主的阶段

中国诗歌发展的五个阶段

五个?

反正我记得是诗经——楚辞——乐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诗

简述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

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主要著作先有《论语》,后有《老子》、《墨子》。第二期是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的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的形式。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主要特点是词藻丰富,说理畅达,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孟子》以对话为主,富于雄辩,议论酣畅,气势磅礴。《庄子》说理论证,文笔纵横恣肆,想象丰富奇特,大量运用寓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第三期是战国后期,则完全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它们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鞭辟入里。《荀子》行文条分缕析,反复设喻,反复论证,务求理尽义达。《韩非子》行文犀利峻拔,剖析入微,善于运用浅近的寓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较强的论辩性。它们都对我国汉魏以来的哲理散文,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简述教育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1.1.2教育技术发展历程总概

教育技术作为新兴的领域,美国教育技术界人士大多把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领域内兴起的视觉教学作为教育技术发展的开始。 但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形成并发展为一个专门的教育实践领域则是20世纪60年代末的事。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72年10月发表了〈教育技术的领域:定义的表述〉,该文总结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三种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关方法,主要是:

(1) 视听教学

有学者认为,视听教学的发展,推动 了各种视听设备在教学中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思想和方法。

(2) 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学习理论(主要为斯金纳的强化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思想和方法。

(3) 系统化教学

系统化教学的发展,推动了系统科学的整体论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对教学过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思想和方法。

这三种教学实践大体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先后各自独立地发展,到了五六十年代逐渐相互影响和借鉴。

所以,要认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需要考察当时的这三种教学方法的实践的发展概况,并从这三种教学实践的整合来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学术思想和实践模式的形成。

英美与其他欧洲大陆国家 会计模式有什么区别 急!

欧洲大陆

一、欧洲大陆留存收益会计模式 在欧洲大陆,许多国家为了约束公司过量分配,往往从法律上要求公司必须留有一定积累,以利公司持续经营,维护债权人利益。欧洲大陆国家对留存收益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商法》和《公司法》中。通常预先提留“盈余公积”,即按法律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的留存收益作为盈余公积。 (一)德国模式 在德国,公司资产负债表的权益专案下列有盈余公积,盈余公积下面又列有四个子项:法定盈余公积(Legal reserve)、对自己股票的盈余公积(Reserve for own shares)、规章性的盈余公积(Statutory reserves)、其他盈余公积(Other revenue reserves)。 法定盈余公积用于弥补亏损和转增资本。这个做法与我国是类似的,所不同的在于计提比例不一样。根据德国《股份法》第150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应将年度盈余减除上个年度的亏损结转后的5%划入法定盈余公积(Legal reserve),其数额最高可达资本金的10%或者达到章程上规定的更高比例为止。上述规定表明:公司每年把当年利润弥补上年亏损后,将余额的5%作为法定盈余公积,并且还规定了计提上限10%.一般来说,当资本公积与法定公积之和不超过股本比例的10%时,可用法定公积弥补本年度亏损或以前年度亏损;当资本公积与法定公积之和超过股本的10%时,除了弥补亏损外还可以转增资本。 对自己股票的盈余公积,其数额为“自己股票”(相当于国际惯例中的“库藏股票”)的市值,主要是用于当自己股票再出售、再发行、登出时,或当自己股票价值按一个较少价值调整时,减少或登出该盈余公积。规章性盈余公积,主要是根据公司的规定自主计提的盈余公积,或根据法规计提法定盈余公积与资本公积之和超过10%的部分。由于有这样两种来源,所以它可以由公司按其规章使用或按法定盈余公积规定的用途使用。其他盈余公积类似于我国的任意盈余公积,由公司自主决定计提比例,主要是为了稳定股利的分配,确保小股东在公司盈利时能分得一定的股利。 (二)法国模式 法国对留存收益的规定同德国相似。根据《1966年7月24日第66-537号关于商事公司的法律》第345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制公司,应从当年会计年度利润中,减去过去的亏损数额之后,提取至少1/20的款额用于设立准备基金,称为法定准备金。在准备金数额达到公司资本1/10时,上述款项的提取不再具有强制性。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德法两国对计提法定盈余公积的规定实质是相同的,甚至连计提比例也相同。 法国在资产负债表中将盈余公积列示为:法定盈余公积、由条例或规则规定的盈余公积(Reserves required by articles or Reserves required by regulatlons)、其他(任意)盈余公积。与德国相比,法国的盈余公积少了“对自己股票的盈余公积”这一项。同时,法国财务报表附注中还要求对盈余公积进行更详细地披露。

英美

二、英美留存收益会计模式 在英美会计模式中,公司的利润分配由公司自行决定。对留存收益,法律上没有强制要求公司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积,这是与欧洲大陆模式最大的一个差别。公司对于因特定目的而需要储存的留存收益,只能是暂时的,在特定目的达到或不再需要时,应转回供利润分配之用。而在欧洲大陆模式中,公司每年按法定比例固定提留的盈余公积,则是永久性的,不能转入未分配利润。 (一)英国模式 根据英国《公司法》第117条规定:董事会在提出任何股息前,可从公司盈余中提取他们认为适当的数目作为一项或多项储备金,董事会可以自由决定把储备金使用于最适宜使用盈余的任何地方,在使用期间董事会可根据同样的自由决定权,或是把它用在公司的业务上,或是用于董事会认为合适的投资(除公司的股份外)上。董事会也可为谨慎起见,将他们认为不宜分派的任何盈余结转下届而不提作储备金。上述规定表明:公司对于因特定目的而需要储存一部分留存收益时,决定权在公司董事会,并且认为有必要时才提。 由于英国对盈余公积的计提不作法定要求,因此英国的财务报告中不存在“法定盈余公积”专案。但对于根据董事会决定提留的储备则要求披露。在英国资产负债表中,要求披露“对自己股票的储备”(Reserve for own shares)、“公司条例(或章程)所规定的储备”(Reserves provided for by 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等内容,并列于“资本和储备”(Capital and reserves)栏下的第四部分“其他储备”(Other reserves)中。如果公司当年根据董事会的决议不提取这些储备,则不用披露,灵活性很大。 (二)美国模式 同英国做法类似,美国也没有要求公司计提法定盈余公积,留存收益的分配由公司自己决定。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留存收益分为“已分拨的留存收益(Appropriated rerained earnings)”和“未分拨的留存收益(Unappropriated retained earnings)”。 在美国,股份公司在进行留存收益的分配时,如果不用于支付股利而被指定为其他用途,并从当年税后利润中扣除,称为留存收益的分拨(Appropriations of retained earnings),或称为限制用途(或指定用途)的留存收益(Restrictions of retained earnings)。这个“其他用途”包括:用于公司股票回购(同德英两国“对自己股票的盈余公积”)用于公司扩张的内部融资以及公司章程的限制等。公司的税后利润在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和用于指定用途之后,剩下的才是可分配给股东的留存收益,即未分拨的留存收益。在《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Delaware General Corporation Law)第171条“特殊用途储备金”中规定:董事可从该公司资金中划拨出一部分,作为一项或多项储备金,用于任何适当目的下的股息支付,且可对一项或多项储备金子以撤销。 美国的财务报告中有一张专门报表用来反映留存收益,即留存收益表(The statement of retained earnings)。这张表中涉及了留存收益的期初、期末数及股利分配情况,但对留存收益的分拨情况没有披露。公司往往在资产负债表中对留存收益的分拨进行说明,一般是在“留存收益”专案后面加括号注明分拨的金额及用途。另外,在财务报告附注中也对分拨情况予以反映。

两种会计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三、两种会计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一)两种会计模式的比较 在利润分配中预先提留盈余公积的制度,是欧洲大陆国家会计实务中通常的做法,而且在世界范围内还有重大的影响,像发达国家中的义大利、日本,发展中国家中的墨西哥、中国等都有类似的做法。国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强制要求公司定期计提固定比例的法定盈余公积,其目的在于促使公司稳健经营和充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从另一角度看,这也是大陆法系国家重视 *** 在经济执行中的巨集观调控职能的一种表现。 在英美法系国家,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充分重视“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因此 *** 极少干预公司的具体事务。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英美两国留存收益的分配由公司自行决定的做法了。由于法律上没有作强制性的要求,因此公司对留存收益的分拨,只能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性的。在特定目的达到或不再需要时,立即从已分拨的留存收益转回至未分拨的留存收益,用于向股东派发股利。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维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使投资者能及时得到回报。 另外,由于各国对留存收益的具体规定不同,导致各国对其披露要求也不一样。总的来说,德法两国在法律上有明确计提盈余公积的规定,财务报告中均有固定的披露,而且均须披露法定盈余公积。英美两国将留存收益的分配权交给了公司董事会,因此留存收益分配的披露视公司情况而定,但若有分配则必须披露。英美两国不要求计提法定盈余公积,自然也就不用披露。 (二)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留存收益制度借鉴了发达国家的做法:在法定盈余公积的规定和披露上同德法等欧洲大陆国家类似,但在具体操作上仍有差别。在当今国际会计协调化的背景下,我国留存收益制度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1.适当调低法定盈余公积的计提比例和上限。德法两国的计提比例均为5%,且有上限为10%;我国计提比例为10%,上限为50%,无论是计提比例还是上限均高于德法两国。可见我国的会计政策倾向于保护国家(大股东)利益。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小投资者投身于资本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法定盈余公积制度也应作适当修改。笔者认为应适当调低法定盈余公积的计提比例和上限,将更多的利润分配给广大投资者(中小股东),使他们的投资能够得到充分回报,这样才能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2.特定公司应不受法定盈余公积的限制。从法律上看,强制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就是强制公司增加自有资本,减少股利分配,扩大经营规模。但并不是所有公司都适合的。对特定的投资公司、基金公司、希望资本退出的公司,它们不是要增资,而是要减资。例如,对于一个处于夕阳产业的公司,如果逐步缩小公司规模,逐步退出资本更符合股东利益,那么强制提取法定盈余公积,也就是要求公司增资,这样就会损害股东利益。我国《公司法》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公司的特殊要求,缩小了法律的适用范围。因此建议《公司法》考虑这些公司的特殊需求,对专门的投资公司、基金公司应作专门的规定,使其不受法定盈余公积的限制。 3.法定公益金不再法定。根据我国《公司法》,公司按税后净利的5%-10%提取法定公益金,用于职工的集体福利设施支出。这与我国的社会福利体制有很大关系,目的在于保障职工的集体福利。问题在于:法定公益金性质上属于所有者权益,但又必须用于职工利益,两者似乎是矛盾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职工的社会保障由 *** 承担,而不应由公司所有者负责,公司对职工福利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工资报酬中。例如,职工住房货币化,即职工工资中已开始包含职工住房所需的资金。因此,可以考虑取消强制提取法定公益金的规定,不再强制从税后利润中按一定比例计提,而由企业自主决定。当然,并不是说企业不能为职工提供更多的福利,公司只要愿意,只要有能力,完全可以建幼儿园、福利房等。只是法律无需强制规定。 欧洲大陆模式和英美模式是当今两种主要的会计模式,各有千秋,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不同的国家应根据各自的政治经济背景分别采取合适的做法。我国的留存收益制度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与时俱进,取长补短,以尽快提高我国的会计水平,在国际会计协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欧洲国家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区别

英国是个岛,属于欧洲国家,不属于欧洲大陆国家。一般都是指英国,从地理上再严格一点,马耳他、塞普勒斯、 冰岛、 爱尔兰都是欧洲国家,但也是一个岛,不过这些国家比较小众,其中塞普勒斯还应该算是亚洲岛国。

德国人长的与其他欧洲人有什么区别?

只有北德的人才有很明显的面貌上的区别

眼窝更深 更多的金发 体形也更大

其实德国是个混杂的民族 之所以会团结是因为同一种语言的原因

我对民族研究不多 不过就我认识的人而言 我是完全相信德国不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

模具钢与其他钢有什么区别?

模具钢属于特优钢,因为这类钢材的硬度、耐磨度、耐腐蚀效能等等的特性会随着温度、盐碱度等要素的改变而产生对应的变化。

模具钢是用来制造冷冲模、热锻模、压铸模等模具的钢种。模具是机械制造、无线电仪表、电机、电器等工业部门中制造零件的主要加工工具。模具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压力加工工艺的质量、产品的精度产量和生产成本,而模具的质量与使用寿命除了靠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加工精度外,主要受模具材料和热处理的影响。

钢,是对含碳量质量百分比介于0.02%至2.06%之间的铁碳合金的统称。钢的化学成分可以有很大变化,只含碳元素的钢称为碳素钢(碳钢)或普通钢;在实际生产中,钢往往根据用途的不同含有不同的合金元素,比如:锰、镍、钒等等。人类对钢的应用和研究历史相当悠久,但是直到19世纪贝氏炼钢法发明之前,钢的制取都是一项高成本低效率的工作。如今,钢以其低廉的价格、可靠的效能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材料之一,是建筑业、制造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可以说钢是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

模具钢是一个行业用钢名称,比如土,在瓦片产叫做陶土,砖厂叫胚土,放到田地里变成泥巴。

你说的其他钢无非是建筑用的钢,实际上也可以叫做模具钢,只是它做成了细圆和麻花状而已,一般在建材市场集中出现,所以叫做建筑钢,钢的成分和强度不同也有各自的名称。

一般建筑钢是比较差的模具钢,比如45号钢、A3钢、Q235、T8钢等等,这些钢在模具钢里面被称为碳素工具钢或者碳素结构钢,但是做成钢筋就变成建筑钢。

模具钢也好、建筑钢也好,都是行业名称,非常笼统,实际上他们都有自己正规的名称和代号,冶炼厂不会使用模具钢或者建筑钢来称呼,因为种类非常多,他们按照成分不同和国家标准来给每款材料命名。

O2O与其他的营销模式有什么区别?

用起来比其他的要方便很多。

r11夜间护眼模式与其他手机有什么区别

你好,R11新增了夜间护眼模式,在减少萤幕蓝光对眼睛的伤害的同时,还支援独有的萤幕黑白显示模式,进一步降低色彩对眼睛的 *** ,效果堪比墨水屏效果,夜间阅读更舒适哦~

国家赔偿与其他赔偿相比有什么区别

国家赔偿,又称国家侵权损害赔偿,是由国家对于行使公权利的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承担赔偿责任的活动。我国的《国家赔偿法》规定了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两种国家赔偿。

所以行政赔偿只是国家赔偿中的一种

PSP 1.5版与其他版 有什么区别

1.破解游戏就是指从UMD盘中提取出的ISO档案,利用自制的OE系统运用!

2.PSP是用记忆棒的!不需要烧录卡!

记忆棒介绍:

记忆棒全称Memory Stick,它是由日本索尼(SONY)公司研发的移动储存媒体。

记忆棒家族非常庞大,种类也很多,一般来说分为以下几种:

蓝色的记忆棒俗称“蓝条”,是使用得最多的记忆棒,多用于数码相机和数码摄象它具备版权保护功能,多用于索尼公司的数码随身听;“Memory Stick Pro”是新发布不久的一种记忆棒规格,目前还没有中文名称,它不但和白条一样具备版权保护功能,而且速度非常快,容量更是高达32GB;“Memory Stick DUO”是目前记忆棒家族中体积最小巧的,它可以通过介面卡与记忆棒介面相容,它也分蓝色和白色两种,蓝色的名为“Memory Stick DUO”,白色的名为“Memory Stick PRO MAGICGATE”,具备版权保护的功能,容量也更大。索尼爱立信(Sony Ericsson)P802手机就是使用的“Memory Stick DUO”。

滑阀与其他阀有什么区别

电磁阀分滑阀和球阀,以及插装阀。插装阀用于大流量的场合,要求密封及保压的场合需要用电磁球阀,其他场合用滑阀。

标签: 独立发展会计模式_简述我国会计发展的五个阶段

财税考试日常Copyright ◎2021 财税考试日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3012174号 财税考试日常整理发布 作者QQ: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