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计资讯文章正文

审计的会计的共同点_会计和审计的异同

会计资讯 2024年06月22日 07:02 48 财税会计达人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审计的会计的共同点_会计和审计的异同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审计的会计的共同点_会计和审计的异同

1.简述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2.会计和审计的异同
3.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联系与区别
4.审计与财务会计的相互关系如何?

简述会计与审计的关系

简述会计与审计的关系如下:

一、审计和会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性质不同

会计是以凭证为依据,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而审计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2、产生的原因不同

会计是为适应社会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而审计产生的原因包括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两权分离、财产的所有者对经营者无法直接监督。

3、对象以及方法不同

会计的对象主要是资金运动过程,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活动。会计方法体系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三部分组成,包括了记账、算账、报账、用账、查账等内容,而审计则通过三大程序来贯穿整个工作全过程,先是制定审计计划,而后实施审计,最后完成审计。

4、责任不同

会计责任是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保护本单位的资产安全和完整;保证提交审计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而审计责任则是按照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5、原则不同

会计遵循着《会计准则》,而审计所遵循的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会计和审计的异同

联系:

1、审计主要是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财务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审计需要以会计资料为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财务会计资料,审计工作很难进行。

2、会计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是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在审计产生之初,审计人员主要从审查会计资料入手,对会计资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审查。

区别: 

1、两者性质不同。会计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生产经营或管理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审计则处于具体的经营管理之外,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查,具有外在性和独立性。

2、两者对象不同。会计的对象主要是资金运动过程,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活动。

3、职能不同。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过程的记录、计算、反映和监督;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此外还包括评价和公证。

扩展资料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主要的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参考资料审计百度百科

会计百度百科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联系与区别

审计与会计是两种不同的但又有联系的社会活动。审计与会计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审计主要是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财务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审计需要以会计资料为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财务会计资料,审计工作很难进行。会计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是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

审计与财务会计的相互关系如何?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联系与区别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只差了一个字。你知道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与联系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名词解释。

 内部审计。是指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内部审计是和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列的三种审计类型之一。

 外部审计,是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以下简称为“政府审计”),以及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以下简称为“社会审计”)[1]。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联系与共同点。

 (一)二者的共同点。

 1.审计方法基本相同。

 因为,不管是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现场查证中,基本上都要使用审阅、核对、复核、重新计算和统计抽样等常规的审计方法来发现问题;

 2.审计程序大同小异。

 常用的顺查法和逆查法以及进驻被审计单位前的通知、进驻时的见面会和结束现场后的座谈会,这些基本程序也都差不多;

 3、审计依据基本接近。

 内、外审计常用的法规依据一般都有:《会计法》、《会计基础规范》、《现金管理条例》、《会计准则》和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等(以下简称“常用法规”);

 行为依据也要有:审计通知或业务约定书等,名称虽然不同,但作用和意思都差不多;

 (二)二者的联系。

 二者的联系主要是:内部审计的结论,往往是外部审计在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范围时不可缺失的部分;而外部审计中发现问题和调帐意见以及《管理建议书》(或者是处罚决定)又成为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和加强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

 三、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

 1、审计范围不同。

 其中:社会审计的范围主要是对委托单位内部控制情况的必要调查(也称为“风险评估和符合性测试”)和年度会计报告相关资料的审核(可称为“实质性测试”);

 政府审计的范围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整个的财务收支或者基建项目;

 而内部审计的范围还包括内部控制的详细调查和经济效益的评价等。

 2.审计人员不同。

 进行社会审计的人员主要是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的项目小组或团队(指大型审计);

 政府审计人员是由厅、局领导派出的部门负责人和审计师及外聘的专家(特殊项目除外,如经济责任审计等);

 而内部审计人员一般均为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和在职职(员)工,只有涉及到复杂项目或者是特殊需要才会聘请一些外部的专业人才(如:注册会计师、税务师或造价师等);但若涉及到生产经营情况调查和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则还要有“三师”人员参与,即:会计师、经济师和工程师等。

 3.审计目的不同。

 社会审计的目的主要是验证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或财务收支,并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和现金流量发表公允性意见,为报表使用者(如:金融机构,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包括:工商局、金融办、银监会、证监会、科技厅、财政厅和工信局及行业协会等)提供决策依据;

 政府审计的目的主要是查错防弊,对照国家政策,运用审计方法,查出国有企事业单位存在的违法乱纪行为,并进行相应的处罚(如: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责令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其他处理措施[2]),保护国家财产不受侵占,维护国家财经法纪的严肃性;。

 而内部审计的目的则主要是,通过审计和分析评价,如何来加强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核算水平和经济效益。

 4、报告格式不同。

 社会审计的报告一般是简式的,分为:正文、三张主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和报表附注等;

 政府审计的报告一般都是详式的,分为:审计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意见等。即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发表评价意见。审计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和定性、处理处罚决定以及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有关移送处理的决定。必要时可以对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管理的意见和建议[3];

 而内部审计报告应当包括审计概况、审计依据、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4]。

 5、使用人员不同。

 社会审计的报告一般是在接受委托的前提下,完成审计程序后,提供给委托人使用;

 政府审计的报告一般是连带处理决定一并送达被审计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

 而内部审计的报告只用上报给单位的主管领导或者董事会就行了。

 6、审计权限不同。

 社会审计所有的审计业务都必须是在接受被审计单位、上级主管委托或者签订了业务约定书的前提下进行的,并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服务,不带有强制性;

 政府审计的大都是根据上级批准的年度审计计划、全国统一安排的审计项目和临时下达的审计指令进行的,带有强制性。

 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则是按照董事会批准的年度审计计划和董事长、总经理临时指派的审计任务进行的,也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其程度和分量则是不能与政府审计相提并论的。

 7、管理体制不同。

 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社会中介机构,只接受行业协会的管理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自从1998年与挂靠单位(各厅、局)脱钩后,已经没有什么行政领导和主管部门了;

 国家审计机关则要接受国务院、各省、市和县政府行政领导及各级审计机关的业务领导(即“双重领导”)。

 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机构只是企事业单位内部的一个常设机构,一般情况下只接受董事长或总经理领导。

 8、审计依据略有不同。

 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除了要依据上述“常用法规”外,还要遵循国务院和财政部制定的相关法规(如:《注册会计师法》、《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等)以及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行业规范(如:《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注册会计师执业道德规范》等);

 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除了要依据上述“常用法规”外,主要依据是《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还有各项专用法规(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等);

 而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的主要依据是上述“常用法规”和内部管理的一些具体规定以及《内部审计准则》。

 9、核算管理稍有差异。

 会计师事务所除了要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外,还要执行财政部专门下发的行业管理和核算制度(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税务师事务所会计核算办法》、《会计师事务所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会计师事务所职业责任保险暂行办法》、《会计师事务所职业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等),而且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国家审计机关作为财政全额拨款的行政单位,肯定执行的是《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以及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如:差旅费、会议费等都有专门的规定),具体的会计核算一般是由各级财政核算中心负责的;

 而内部审计机构则是所属单位统一管理和核算的一个部门。

 四、存在问题。

 (一)内部审计方面。

 内部审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管理体制不顺。为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审机构只能接受公司或集团董事长或总经理的直接领导。可往往有不少单位将内审计机构交给副总代管,甚至划归财务部领导?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它已经完全失去了独立、客观和公平、公正的目的了;

 2、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内审在许多方面有别于外部审计,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也很重要。特别是对其所服务单位的生产和经营情况必须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才能提出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而且审计本身就是一项源于会计而高于会计的职业,所以,如果说你自己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一知半解或者是不甚精通的话,又如何去检查出来别人的问题呢?

 3、依赖思想严重。

 自达社会审计市场呈现飞速发展的局面后,国家对这方面的政策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允许国家审计机关或各级财政评审中心,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年报审计和在建工程审计(核)等。这本来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也是政府审计利用社会审计机构专业水准较高的特点,从而达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而有些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集团公司)却把社会审计当作一个服务工具,将本来应该自己进行的一些工作(如:汇总或合并报表,财产清查等)一股脑儿全部推给聘请的'事务所,要求为他们代做财产清查、调整帐务、甚至是合并报表和编写附注等!言外之意:反正我给你付了费,你就应该全方位的为我服务,最好能解决我们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全部问题(有些企业甚至要求事务所为其偷逃国家税款出谋划策)!你想:这可能吗?合适吗?

 (二)社会审计方面。

 1、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

 在行业协会的正确引导和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全国的会计师事业发展很快,势头良好,最明显的标志是年收入的稳步增长和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仅陕西省2014年就增加了180名,详见“陕西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任职资格检查公告”)。但是,由于人员素质、经营理念和方式、方法参差不齐(特别是主任会计师),已经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大中型事务所的业绩逐年增长,有的甚至达到几个亿!而小型事务所的年收入只有几万元甚至几千元(详见每年的《陕西注册会计师》第五或者第八期:XXXX年度会计师事务所收入排名);

 2、把控风险严重不足。

 由于上述原因,有些事务所为了争取业务,甚至不进行基本的审计程序,仅凭三张会计报表就出审计报告,更谈不上内部控制、会计政策调查、风险评估和编制审计底稿了;

 3、降低价格恶意竞争。

 因为中介机构发展较快,特别是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合伙事务所的大量涌现,会计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有些实力不强、资质不全的小型事务所,往往采取低价竞争的手段去承揽业务(有些收费甚至低的离谱),导致行业协会领导和财政机关辛辛苦苦争取来的《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标准》形同虚设!此举已经严重地干扰了会计市场的正常秩序和良性发展。

 (三)政府审计方面。

 1、“同级审”流于形式。

 自从审计长李金华上台后,借助“审计风暴”的影响力,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终于批准了审计机关多年争取的“同级审”(即同级审计机关可以对同级财政预、决算进行审计)的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审计机关并未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契机,而是在同级审或下级审时流形式、走过程,以收缴部分违纪款或争取财政多拨款为目的,几乎没有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

 2、没有借用专家顾问。

 政府审计项目中,往往涉及到一些特殊行业或者特殊事项(如:工程造价、偷逃税款和贪wu挪用等),而国家审计机关也不可能全部具有这些方面的专业人才。但迫于费用或者面子问题,又不愿意去聘请上述方面的专家顾问去参与或者完成相关项目,只能使这些项目被束之高阁起来。

 五、解决方案。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内部审计应在完美管理体制的同时提高业务水平。内部审计要坚决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二十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接受组织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和监督,并保持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及时、高效的沟通。”[5]之规定,规范管理体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业务水准,做一个“T”型人才(这一横代表:知识面要宽,起码对财政金融、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及常用法规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竖代表:对某一项专业知识必须要精通和深入,如: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才能做好内部审计工作;

 第二,社会审计应该想方设法去建设队伍,通过正规渠道去拓展业务,培训员工和壮大自己。具体作法可以参考《陕西注册会计师》2015年第12期上笔者撰写的文章《地、县和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业务渠道》,千万不要去搞那些歪门邪道和短期行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鸡飞蛋打”(或被行业协会查处,或被财政机关取消行政许可,甚至被政法部门追究法律责任!)。规避风险的方法也可以参考“中国审计网”2015年12月3日论文版块上笔者的文章《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及规避》;

 第三,政府审计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同级审”的机遇,苦练基本功,提高业务素质,严肃查处违法乱纪行为,在维护财经法纪的同时,为各级政府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对专业性太强的审计项目,完全可以按照国家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第二条“审计署遇有审计力量不足、相关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审计工作需要时,可以从外部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审计(含专项审计调查,下同)工作,主要包括:(一)从地方审计机关、社会中介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二)聘请外部专家对与其专业相关的特定事项提供咨询意见或者专业鉴定意见。”[6]之规定办事。此事,商洛市某县审计局已经开了先河:经过不断争取,在县政府主管领导的的大力支持下,已将聘请专家、顾问参与政府投资审计的费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几年下来,通过审核工程结算,不但为当地财政节约了数千万元资金,而且好几个审计项目还被上级部门评为优秀项目!他们的作法难道不值得去效仿吗?

 最后,严格划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区别。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是和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列的三种审计类型之一,但其与外部审计从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审计目的、报告格式、审计权限、管理体制、审计依据、核算管理和报表使用者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而且主要是内外分工不同。所以,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外部审计不可能取代和减轻内部审计的责任(这就如同审计责任不可能取代和减轻会计责任一样)。

 参考文献:

 [1]百度“专业回答”.2011年6月27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八号.2006年2月28日

 [3]审计署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审计报告》文书格式及使用办法的通知.审办发〔2004〕44号.2004年4月27日

 [4]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21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报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公告2013 年第1 号.2013 年8 月20 日

 [5]《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公告2013年第1 号.2013 年8 月20 日

 [6]国家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审办发〔2010〕68号.2010年5月19日

;

审计与财务会计的相互关系如何?

财务会计和审计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络,无论是客观的经济基础、工作目标以及会计方法等等均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关联,协调和理清会计和审计之间的关系对于发挥两者的相互作用和规范市场经济的审计和会计活动显得至关重要。

会计与审计之间的联络:

(一)会计与审计依据同样的客观基础

会计与审计之间的联络,最基本的层面在于客观的基础。

会计和审计都是根据同一企业已实现了的经济活动履行各自的职能,二者都是通过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会计报表的客观基础来掌握单位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情况,反映和监督同一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二者依据同样的会计基础。

(二)会计与审计的目标上存在一致性

会计与审计的工作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关联性,首先,两者均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为依据,以会计资讯为工作物件,通过对各种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加以揭露,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资讯,维护利益各方的合法权益;另外,二者最终工作是为达到各自工作的平衡一致。

(三)会计与审计都借助会计方法

会计与审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还体现在会计方法上的一致性,二者之间的工作物件都是会计资料,其业务的顺利开展都要利用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四)会计与审计都发挥的作用上存在共性

从巨集观的角度来说,会计与审计都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会计不仅要反映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还要监督这些经济活动的进行是否符合会计制度和企业经营目标,因而想多来说较为复杂和繁琐;对于审计工作也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检查企业的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合乎法律的规定。

1审计与财务会计的相互关系如何?

这个问题,不知道lz到底想问什么?如果你想从纯理论角度去比较它们的相互关系的话,我建议你去查一查相关的资料和文献,那里面说的应该非常详细而且专业,我就不说了。我能回答你的,更多的是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个人的一点观点和看法。(本人为专业审计工作人员-国家审计)

首先,从字面理解来说,审计:有检查、审查会计的意思。而会计,则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和监督工作,这是最基础的区别。至于联络,我想就不用再解释了吧。

第二,工作客体和物件来说,审计的直接客体是被审计(检查)单位的会计资料,进一步引申为检查不同经济主体的经济业务(注意:是引申为经济业务),而直接工作客体是会计资料,即:会计报告、账簿、凭证等,还可以是其他有关的各种文书(包括:总结、计划、各种指标完成程度等)。而会计的直接客体则是经济活动,即将各种原始凭证(lz应该明白吧)通过分析、汇总等方式,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编制会计分录后(即:编制记账凭证过程),逐步等级会计账簿,进而编制会计报告。综上,审计的工作客体是检查引申的经济活动;而会计则是直接面对经济活动。

第三,从工作流程来说,审计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工作流程,即:报告—账簿—记账凭证—原始凭证;而会计正好相反,即: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告。(能理解吧)

第四,从社会科学角度分类来说,虽然两者有很接近的地方,但是他们而这的差异也显而易见。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学科。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很多常见的审计方法借鉴、使用了统计学(货币单位抽样方法)、数学、管理学(SWOT分析)当中的理论。而会计则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当然,这里完全没有贬低会计工作的意思,原因我不再阐述)更多的是使用计算、汇总等简单方法即可。

第五,执业者素质角度分析,会计知识是审计工总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会计知识作为基础,审计人员是不可能胜任审计工作的。

第六,从风险角度分析,会计风险更多的经济活动能否被真实、完整、准确的反应在相关会计资料上;而审计风险则是审计人员审计的各项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有没有未发现的违规经济活动。(不好意思啊,比较白话,而且限于篇幅,对审计风险的说明只是偏重于国家审计,而且并不是很全面)

前面我也提到了,以上的内容只是我的一点想法和观点,在回答lz的问题时也没有经过翻阅相关文献、资料的过程,所以上述观点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是偏颇,而且还可能有些以偏概全,希望不会误导lz和其他查阅问题的朋友,谢谢。

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在财务会计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如何啊?!

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在财务会计中是作为核算四大环节的最基础环节。

会计确认又是会计计量的基础,没有会计确认就谈不上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会计确认的进一步延伸。

财务会计与审计与审计什么关系

审计属于一种鉴证业务,是指拥有专门资格的人员(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层(企业)所出具的财务报表进行再次鉴证,也就是说审计人员需要对管理层(企业)所出具的财务报表通过实施审计程式再次稽核和检查,以会计准则和其他使用的标注进行再次衡量,看是否符合相关的准则和标注,最后出具一个审计报告,交由第三方使用者使用。

审计和会计的最大区别在于审计人员必须是会计方面的专家外,还需要具备警察一样的取证技能,在审计过程中是需要获取各种审计证据的,来支援审计报告的结论。

审计需要有三方关系人。必须有管理层、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使用者。如果三者缺一,则不能说是审计。

审计和会计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无论中外,都是先有会计而后有审计的。没有会计工作的成果,审什么?计什么?从字义上来说,审计是“审查会计工作”或者是“稽核会计工作”的简称。谁都知道,先有会计工作,才派生出审计的需要。

从理论的角度上说,会计是企业经营运作,或者说是经济活动资讯的反映和输出,而审计却是对这些资讯进行审查,以验证和核实这些资讯的真实性。

中国财政部门和学术界一般认为,审计和会计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和会计都必须借助会计方法和会计技巧。很难想象,连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利润结算方法等基本会计方法都不懂得的人,可以胜任审计工作。会计利用(或称运用)各种会计方法去完成会计工作,而审计则运用会计方法去复核和审查会计工作。因而会计方法,同时是审计和会计的工具。

二、审计与会计的工作物件都是会计资料。《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是由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构成企业会计工作的物件是一系列的会计资料。而审计的直接物件是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同样要审查相关的由原始凭证到账册反映的经济和会计资料,所以审计和会计的工作物件都是会计资料。

三、工作范围同样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国企业和单位的会计工作,必须遵照《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规定。而这就必须按这些会计法例的规范,在企业内制定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以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运作和会计资讯的准确无误,防止或及时发现有关人员的舞弊、贪污及其他违纪、违法活动,从而保证企业各项资产的完整和安全。而审计员在审计过程中,同样要涉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财务会计相同的是,审计人员关心并进行研究、评价的也主要是与企业会计资讯形成和输出相关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四、同样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不仅是反映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还要对这些经济活动进行是否符合会计制度和企业经营目标的监督。在中国,这叫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中极重要的一环,是企业的主动的监督。而审计工作,也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检查企业的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这是被动的监督,也实际是对企业财务会计监督的内容进行再监督。

五、同样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说,会计核算的监督是第一监督(主要是事前监督),而审计监督是第二监督(主要是事后监督,要求纠正)。在这些监督工作过程中,对已发现的经济业务及其涉及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及时向企业管理部门提出改进意见,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从上述可见,中国审计和会计关系极为密切,从保护国家财产的目标下,实行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双重监督。

浅析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审计岗位是做什么的?那么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一)资产审计

1、货币资金审计

(1)审计目标

证实货币资金余额的存在性、完整性、收付业务的合法性

(2)内部控制系统测试

调查了解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系统——→查验签发支票登记簿与签发支票存根——→抽验资金收付款凭证——→核实收入货币资金收款收据——→检查日记账,抽查银行存款调节表与库存现金盘点表——→检查不相容职务划分情况——→检查货币资金收付凭证管理——→评价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系统。

(3)实质性审查

①库存现金审查

首先出纳员将现金全部放入保险柜暂作封存,要求出纳员将全部凭证入账,结出当日现金日记账余额,填写“现金出纳报告书”。在会计主管人员和内审人员在场的情况下清点现金,并作记录。填制“库存现金清点表”,该表由出纳员、会计人员共同签字,作为审计工作底稿。库存现金清点表应反映实际库存现金清点数,当日现金日记账结余数,账实是否相符。即有无溢缺。

②现金收付业务的审查

抽查现金日记账记录,至少抽查1至2个月的现金日记账,审查原始凭证。

③银行存款的审查

稽核银行存款日记账记录,核证银行存款收支的截止日期,抽查银行存款的账面余额。

2、存货审计

(1)审计目标

证实存货的存在性、完整性、所有权归属、计价的正确性、采购与销售的合法性、分类的正确性

(2)内部控制系统测试

调查了解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系统——→抽查部分采购业务档案,追踪其业务系统——→抽查部分存货出库业务,追踪其业务处理系统——→审查存货管理制度——→抽查盘点记录——→评价存货内部控制系统

(3)实质性审查

①材料的审查

材料采购的审查:审查订货合同——→审查材料的验收入库情况——→审查材料采购成本,检视采购成本的构成专案是否正确,采购费用分配比例是否合理,采购成本是否合法、正确。采购成本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审查在途材料——→审查材料采购的账务处理

②库存材料审查

盘点库存材料,时间安排在结账日或接近结账日

③材料出库的审查

对生产领用材料应核实生产计划,核查发出材料的计价,揭露弄虚作假的行为

3、应收账款审计

(1)审计目标

①证实应收款项的存在性、正确性、销售退回、折让与折扣的合法性、截止日期的正确性、坏账损失的真实性

(2)内部控制系统测试

调查了解并描述应收款项内部控制系统——→检查不相容职责的划分——→验证期末余额的合理性——→抽查客户账龄分析表——→审查销货折扣与收款的合理性——→稽核坏账损失的账簿记录及相应的手续——→评价应收款项内部控制系统

(3)实质性审查

①应收账款的审查

取得应收款明细表——→发出询证应收账款——→分析询证函及应收账款余额——→取得或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确定应收账款的可实现价值——→审查坏账准备金的提取与使用

②应收票据的审查

取得应收票据分析表——→清点库存应收票据——→询证应收票据——→对应收票据发生和收回的审查——→对票据贴现的审查——→分析评价应收票据的可兑现程度

4、固定资产审计

(1)审计目标

①证实固定资产的存在性、完整性、分类的正确性、所有权的归属、计价的正确性、折旧方法的选用及其计算的正确性

(2)内部控制系统测试

深入了解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系统——→验证固定资产的新增手续——→验证固定资产的退废手续——→抽验固定资产验收报告——→检查固定资产账、卡的设定情况——→评价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系统

(2)实质性审查

①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审查

②固定资产增加与减少的审查

③固定资产折旧的审查

④固定资产结存的审查

⑤在建工程审查

(二)、收入、成本与费用审计

1、主营业务收入审计

(1)审计目标

证实主营业务收入的真实性、分类的合理性、账务处理的正确性

(2)内部控制系统的测试

了解并描述内部控制系统——→测试销售计划——→审查销货合同——→检查岗位职责的执行——→测试销货制度的执行——→评价主营业务收入的内部控制系统

(3)实质性审查

①分析检查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趋势——→将企业的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与该年度计划数对比了解计划完成程度,与上年度相比了解其变动趋势。根据存在的异常现象进一步确定审查范围,以查明有无故意隐瞒或虚增利润的现象。

②验证主营业务收入的真实性——→索取产品出库单存根、销货发票副本和有关明细账,相互核对——→审阅一定数量的产品发运单、销货发票副本、结算凭证、有关明细账,根据生产经营和结算方式,确定销售收入的实现

③核查主营业务收入会计处理的正确性。发票和销货合同的审查——→审查发票和销货合同,采取重点抽查。审查销售收入计算是否正确——→审查根据结算方式选用不同的方法与相关账户进行对比,查明收入的入账金额是否正确。核实主营业务收入的截止期——→一般可对决算日前后一周有关收入的记录进行检查、核实,核对有关的发票、运单及其他单据,确认收入截止期是否正确无误

④销售退回、折让及折扣的审查

销货退回的审查——→销货退回的合理性——→退回批准手续的性——→退回账务处理的正确性。

折扣和折让的审查——→折扣和折让的合理性——→折扣和折让冲减当期销售收入,进而影响利润,因此折扣和折让应符合公司有关规定,发现异常情况应重点审查。折扣和折让的真实性——→折扣和折让必须经过销售部门负责人的批准,按规定程式例行手续。

2、产品成本审计

(1)审计目标

证实成本形成的真实性、合规性、成本会计处理的正确性、计算的正确性

(2)内部控制系统的测试

调查了解并描述产品成本的内部控制系统——→审查产品成本计划——→审查产品成本管理责任制的执行——→审查成本基础工作——→评价产品成本内部控制系统

(3)实质性审查

①产品成本开支范围合规性的审查

②直接材料费的审查

直接材料耗用量的审查——→直接材料计价的审查——→直接材料费用分配的审查

③直接人工费的审查

审查直接人工费的真实性——→审查工资结算的正确性——→审查工资分配的正确性——→审查职工福利费计提及分配的正确性——→审查直接人工费账务处理的正确性

④制造费用的真实性

审查制造费用的真实性——→审查制造费用专案的合规性——→审查制造费用会计处理的正确性

⑤辅助生产费用的审查

审查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审查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⑥在产品成本的审查

审查在产品结存量——→审查在产品的计价方法

⑦产成品成本的审查

审查产成品数量——→审查产品成本的计算

3、费用审计

(1)审计目标

证实费用分类的合规性、正确性、开支的合理性、账务处理的正确性

(2)内部控制系统的测试

了解并描述费用内部控制系统——→索取并审查费用计划、预算及执行情况——→抽取有关凭证、检查费用审批手续——→检查费用账户的设定、登记及凭证保管——→评价费用内部控制系统

(3)实质性审查

分析主要费用的变动趋势——→审查费用开支的真实性与合规性——→核查期间费用的截止日期——→审查费用会计处理的正确性

(三)利润审计

1、审计目标

证实利润形成的真实性、合法性、会计处理的正确

2、内部控制系统的测试

了解描述利润的内部控制系统——→审查利润计划——→审查岗位责任制的执行——→查验会计处理程式——→评价利润内部控制系统

3、实质性审查

(1)产品销售利润的审查

审查产品销售利润的合规性——→产品销售内容应符合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严格分清与其他业务利润的界限,计算方法符合规定

审查产品销售利润组成专案的真实性和账务处理的正确性——→①产品销售成本计价是否正确:审阅“产成品明细账”、“发出商品明细账”、“委托代销明细账”等。查核采用的计价方法是否前后一致,应注意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时,结转成本的同时是否同时结转已售产品应负担产品成本差异,有无为调节利润而人为多转、少转成本的现象。②销售成本的结转是否符合配比原则——→审阅“产品销售成本明细账”并与“产成品明细账”、“发出商品明细账”、“委托代销商品明细账”相核对,检查实现销售收入与结转销售成本的产品品种、数量、规格及入账时间的一致性,确认是否遵循了收入与成本、费用相互配比的原则,如发现有多转、少转成本的现象,应扩大审计范围。

(2)其他销售利润的审查

①审查材料销售收入

审查材料销售的合法性——→审查材料销售手续的合规性——→审查材料销售账务处理的正确性

②审查技术转让收入

审查技术转让双方是否签有合同,是否经过公证——→审查企业转让的技术商品是否经过国家有关机构的确认——→审查技术转让收入是否属实,成本、费用是否真实。

③固定资产出租收入的审查

审查固定资产出租业务是否有完备的审批手续、是否订有合同——→审查固定资产出租业务是否有专人负责、管理——→审查固定资产出租收费是否合理,租金收入是否及时、全部入账——→审查固定资产出租合同的执行情况

④审查其他业务支出的真实性

⑤审查其他业务支出账务处理的正确性

(3)投资净收益的审查

审查投资收益的真实性——→审查投资收益账务处理的正确性

(4)营业外收支的审查

①营业外收入的审查

审查营业外收入的合法性——→审查营业外收入数额的正确性——→稽核营业外收入账务处理的正确性

②营业外支出的审查

审查营业外支出的合规性——→审查营业外支出数额的正确性——→审查营业外支出账务处理的正确性

(5)利润总额的审查

在完成利润形成各组成专案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正确性审查的基础上,审阅“本年利润”账户并核对其与相关账户记录的一致性、复算利润形成,证实其正确性。

(6)净利润的审查

审查所得税征收范围——→审查所得税的计税依据——→审查所得税率和税额的计算——→审查所得税的减免——→审查所得税会计处理

(四)管理性工作

1、定期组织对集团所属公司进行常规审计和不定期专项审计,根据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为集团对分子公司的考核提供相关资料。

2、参与集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规范统一集团财务核算管理。

(五)工作要求

1、熟悉公司各类财务管理制度,熟悉现行各种税法。

2、了解财务部各岗位工作内容,做好与各岗位的衔接工作。

3、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心强,树立良好的部门形象。

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关系

成本会计是指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成本会计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混合物,是计算及提供成本资讯的会计方法。

财务会计要依据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而成本的形成、归集和结转程式也要纳入以复式记账法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总框架中,因此,成本资料往往被企业外部资讯使用者用于对企业管理当局业绩的评价,并据此作出投资决策。同样,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成本资料,往往被企业管理当局作为决策的依据或用于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业绩评价。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用六个会计术语表示,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它们称为会计六要素。在企业《财务会计》的理论中,只就其中的五个要素进行阐述,对于“费用”这一要素仅作为计算利润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一笔带过所以,成本会计是一门专门用来阐述“费用”要素的学科,着重于当期发生的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财务会计着重过去的经济活动,依照相关会计政策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要求资料精确。

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是按核算内容对会计进行分类的,实际上广义的财务会计包含成本会计,把成本会计单独提出来是因为产品成本的核算具有自身的特点,核算较复杂.

成本会计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我刚刚接触过工业成本会计实务

1、,首先你可以先掌握下成本会计的精髓:费用需要先归集再分配,分配原则:谁受益,谁负担。

2、至于账务处理也与一般的商贸会计不太一样,需要涉及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及其明细下的子科目的。 另外,我感觉其实成本会计真不是那么好当的,因为你要当好的话,必须要对工厂的每个生产环节十分了解,且每个环节需要那些料(光一种产品有时就需要几百种料),会发生哪些费用等等,这和后面做账务处理有密切的关系。

3、另外对那些单据,特别是领料单等先要做统计表(算料的平均价),然后需要做分配表(这个个人感觉是最烦的,先算分配率再算分配到每个车间应承担的) 最后出报表的同时,还要出成本报告分析。

如何理解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的相互关系

因此 ,正确理解重要性、审计证据和审计风险及其相互关系是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各审计风险水平 ,以指导审计程式的实施并蒐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达到既提高审计效率 ,又保证审计质量的目的前提和基础。一、重要性和审计证据的关系1 .重要性的涵义。就是说重要性是这样一种界限 (或金额水平 ) ,金额超过该界限水平之上的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漏报被看成是将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正确地作出判断和决策而不能被接受 ;而错报或漏报低于该界限水平之下 ,则被看作是报表使用者可以接受的 ,不会影响其对报表的正确理解。

标签: 审计的会计的共同点_会计和审计的异同

财税考试日常Copyright ◎2021 财税考试日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3012174号 财税考试日常整理发布 作者QQ: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