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计资讯文章正文

贯穿于会计核算_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会计资讯 2024年05月04日 13:13 38 财税会计达人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贯穿于会计核算_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有哪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贯穿于会计核算_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1.贯穿于会计核算
2.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3.关于会计核算的原则
4.企业会计核算是否健全怎么判断?

答案B、、客观公正应贯穿于会计活动的整个过程:一是在处理会计业务的过程中或进行职业判断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二是指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的处理结果是公正的。满意记得采纳,谢谢哈。

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指在进行核算时所采用的方法,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收付实现制是按资金进行核算,而权责发生制则是按责任进行核算。

有两种会计基础,一种是现金收付制或现金收付制,或现金收付制;另一种被称为权责发生制基础或应收款/应付款或权责发生制基础。它以当期的实际收支为标准,确定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会计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核算和报销,为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做出决策。

根据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利用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和资料进行会计核算。”这就确保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以及及时性。

会计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是会计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也被称为反映功能。簿记是指特定主体采用一定的簿记方法,在账簿上进行登记,以便对账簿进行反思的经济活动;会计是指计算收入,费用和利润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特定的主题,以及资产、负债和业主权益的具体日期的基础上每日记账,以工作期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日期。会计师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向相关方报告某一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在会计方面,第十四条会计法律的明确规定,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必须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按照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权拒绝不真实和不合法的原始凭证,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原始凭证不准确、不完整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退回,责令更正、补充。

关于会计核算的原则

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会计核算有三个重要环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这三个环节相互衔接,基本上覆盖了会计核算的全过程。进行会计核算所应遵循的规则,各单位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都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

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客观性,即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及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的可靠资料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资料准确、资料可靠。

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这一规定具体包括四层含义: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会计核算应当准确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保证会计资讯的准确性。

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可验证性,即会计资讯应当源自于可以被客观证据加以证明的经济活动资讯,而不应建立在主观臆断和个人意见的基础上;任何单位都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是什么?

会计核算的四大环节:

?(1)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或方法来确定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是否应该或能够进行会计处理。

?(2)计量——是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已确定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经济活动确定其应记录的金额。

?(3)记录——是指通过一定的会计专门方法按照上述确定的金额将发生的经济活动在会计特有的载体上进行登记的工作。(也就是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

?(4)报告——是指通过编制财务报告的形式向有关方面和人员提供会计资讯。

理解了这四个环节的真正含义,永远不会忘!亲~~~还等什么呢?给好评呗,俺小学毕业的任务还没完成哒~~~

在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什么是会计核算的三个主要环节

会计核算的三个主要环节是复式记账,填制和稽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

会计核算(financial aounting)

解释:也称会计反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它主要是指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

方法包括:

设定会计科目

复式记账

填制和稽核凭证

登记账簿

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

编制会计报表

物流业的会计核算环节有哪些

物流企业的一切活动最终体现为经济活动,按照现代经济管理的理论,所有经济活动必然要求进行经济核算、成本计算、费用控制和经济效益业绩考核。这些工作都需要由物流企业会计工作来完成,会计核算贯穿于企业整个物流活动的全过程。由于企业的物流活动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资讯处理等多个环节,决定了物流企业会计核算分为如下环节:

1、运输环节的核算

运输是指用特定的装置和工具,将物品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它是在不同地域范围内,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为目的对物进行的空间位移。通过这种位移创造商品的空间效益,实现其使用价值,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运输是物流的中心环节之一,也是现代物流活动最重要的一个功能。

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先行,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铁道运输、公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各种运输方式分别有不同的特点,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运输是物流企业的主体,在现行物流企业中占有主体地位。对运输环节的核算包括运输收人的确认和计量;运输费用的计算和确定;运输成本的汇集、分配和结转;运输营运收人应交税金的结算和交纳,以及运输利润的计算。

2、储存环节的核算

储存是指保护、管理、储藏物品的物流活动。储存是包含库存和储备在内的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也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现象。在任何社会形态中,对于不论什么原因形成停滞的物资,也不论是什么种类的物资,在没有生产加工、消费、运输等活动之前,或在这些活动结束之后,总是要存放起来,这就是储存。与运输概念相对应,储存是以改变物的时间状态为目的的活动,从克服产需之间的时间差异而获得更好的效用和效益。

储存是物流活动的另一重要环节,它具有物资保护、调节供需、调配运能、实现配送、节约物资等功能。对储存环节的会计核算包括储存收人的确认和计量;储存成本和费用的汇集和结转;储存物资损耗的处理与分摊,以及储存业务利润的计算。

3、装却搬运环节的核算

装卸是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人运输装置或卸下的活动。搬运是指在同一场所,对物品进行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在实际操作中,装卸和搬运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是伴随在一起发生的。在物流过程中,装卸活动是不断出现和反复进行的,它出现的频率高于其他各项物流活动,每次装卸活动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所以往往成为决定物流速度的关键。装卸活动所消耗的人力也很多,所以装卸费用在物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也较高。以我国为例,铁路运输的始发和到达的装卸作业费大致占运费的20% 左右,船运在40% 左右。因此,为了降低物流费用,装卸是个重要的环节。装卸搬运是一种附属性、伴生性的活动,它对整个物流活动具有支援性和保障性的作用。

4、包装环节的核算

包装是指为了在流通过程中保护商品、方便运输、促进销售,按照一定的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包装处于生产过程的末尾和物流过程的开头,既是生产的终点,又是物流活动的起点。在物流过程中,包装具有保护商品、跟踪流转、便利运输、提高效率、促销商品的功能。包装环节的会计核算主要是对包装环节中发生的材料成本、人工费用、设计技术费用进行计算、归集和分配。

5、流通加工环节的核算

流通加工是指物品在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切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是流通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物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动的过程中,为了促进销售、维护产品质量和提高物流效率,对物品进行的加工,使物品发生物理、化学或形状的变化。

流通加工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加工形式,在商品流转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必要的加工能够有效地完善流通,也是现代物流中的重要利润来源。流通加工环节的会计核算,既要确认和记录流通加工中的业务收人,又要归集、计算和结转加工成本;计算和缴纳相关税金;最终核算出加工环节的营业利润。

6、配送环节的核算

配送是指物流企业按照使用者订单或配送协议进行配货,通过科学统筹规划,选择经济合理的运输路线与运输方式,在使用者指定的时间内,将符合要求的货物送达指定地点的一种方式。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的紧密结合,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活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

从物流来讲,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一般的配送集装卸、包装、保管、运输于一身,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将货物送达的目的。特殊的配送则还以加工活动为支撑,包括的方面更广泛。

配送环节会计核算的内容包括:配送营业收人的核算;配送过程中运输费用、分拣费用、配装费用、加工费用的归集、分配和结转;配送环节营业利润的核算。

会计核算的主要计量单位有哪些?

《会计法》第十二条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我国规定会计核算计量单位为元

会计的概念中有叙述到: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是指为定量表示同种量的大小而约定地定义和采用的特定量

网页连结

会计核算的起始环节是

会计核算环节 1、填制或取得会计凭证; 2、设定会计科目和账户; 3、复式记账; 4、登记账簿; 5、成本计算; 6、财务清查; 7、根据账簿资料,编制财务报告。 所以应该是C

会计核算的形式有哪些

1.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2.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3.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

4.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5.日记总账核算形式;

6、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

会计核算的基础有哪些?

会计核算的物件是资金运动。会计核算的基础:1. 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2. 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3. 会计假设,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4. 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行政机关会计),权责发生制(企业会计)。

会计核算的中心环节是什么,会计核算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会计核算环节有:

一、会计确认

二、会计计量

三、会计记录

四:会计报告

四个环节,其中会计记录是中心环节,这个环节通过设定和登记账簿来实现的。为什么这样说会计记录是中心环节呢,因为前面确认和计量都是为了记录,而报告是以记录为基础的。会计记录承上启下,具有进行日常反映和控制,为报告 做准备的作用,所以是中心环节。

企业会计核算是否健全怎么判断?

(一)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原则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计工作提供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提供会计信息应该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在会计核算中坚持可靠性原则,就是要在会计核算时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开展会计工作时,应当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所提供的会汁信息应当能够经受验证,核实其真实性。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不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那么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存的意义,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的失误。

(二)相关性原则

会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向有关各方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如果所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什么作用,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就不具有相关性。

信息的价值在于其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的决策,证实或修正某些预测,从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能够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荇做出预测、作出决策,从而具有预测价值。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相关性原则,就是要求相关人员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特定用途的会计信息,不一定都能通过财务会计报告中的形式来提供,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加以提供。

(三)可理解性原则

根据可理解性原则的要求,会计记录应当清晰,账户对应关系应当明确,文字摘要应当清楚,数字金额应当准确,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准确、完整地把握信息的内容,更好地加以利用。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应坚持可理解性原则,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在填制会汁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时,必须做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编制会汁报表时,保证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日完整、数字准确。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不能做到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则不符合可理解性原则的要求,也就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四)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使所有企业的会计核算都建立在相互可比的基础上。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就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是保证会计信息相互比的基础。

不同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时点,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决策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企业应当遵循可比性原则的要求。

(五)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在某些情况下,经济业务的实质可能与其法律形式脱节,为此,会计人员应当根据经济业务的实质来选择会计政策,而不能拘泥于其法律形式。

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并不总能完全反映其实质内容。要想使会计信息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必须以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为基础,而不能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上看,承租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

因此,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所以在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承租企业的资产。

(六)重要性原则

对于重要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单独、详细地反映;对于不具重要性、不会导致投资者等有关各方决策失误或误解的交易或事项,可以合并、粗略地反映,以节省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

对于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能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允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作简化处理。

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坚持重要性原则,就能够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对于那些不重要的项目,如果也采用严格的会计程序,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成本大于收益。

在评价某些项目的重要性时,其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当某一项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性项日;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也属于重要项目。

(七)谨慎性原则

在资产计价及损益确定时,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或金额可供选择,则应当选择能使本期净资产和利润较低的方法或金额。需要注意的是,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任意设置各种“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将被视为重大会计差错,需要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当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需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例如,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时,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等,就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修正。

(八)及时性原则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营决策。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客观、可比、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还可能会误导会计信息使川者。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及时进行,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就无助于经营决策,就不符合及时性原则的要求。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坚持及时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

2、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会计报告。

3、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将编制出的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根据基本准则规定,它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可靠:真实完整 相关:有联系 可理解:清晰明了 可比:横向可比、纵向可比

实质重于形式: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

重要性:体现重要交易和事项

谨慎性:不高估资产、不低估负债

及时性:不提前、不延后

扩展资料

会计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

3、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4、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5、会计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

6、会计方法一般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

会计职能

1、会计的反映职能

(1)会计主要是从数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通过一定的核算方法,为经济管理提供数据资料。

(2)反映职能应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反映,即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3)会计对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要以凭证为依据,要有完整的和连续的记录,并按经济管理的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资料,以便于全面掌握经济活动情况,考核经济效果。

2、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会计资料和信息反馈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加以控制和指导,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会计监督除货币监督,还有实物监督。会计监督的内容,是从本单位经济效益出发,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进行的全面监督。

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或预算管理,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合理使用资金,促进增产节约,提高经济效益。

3、参与经营决策职能

所谓决策,就是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决策在现代化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决策可以使企业获得最大效益,决策失误将会造成重大损失与浪费。

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而预测与决策都需要掌握大量的财务信息,这些资料都必须依靠会计来提供。因此,为企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奠定基础的参与决策的职能,是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会计

税务实际工作中,判断企业会计核算是否健全尤其重要。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也是会计监督的前提。

如何判断会计核算是否健全?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否正确,是能否如实、准确地反映企业实际情况的关键;也是能否真实、准确地揭示经营管理中的问题的关键。关于会计核算,总体原则是必须在会计准则及其指南的要求下进行日常核算。

对于企业来说,在实务中具体到每个企业,因为公司业务不同,企业管理方式不同,导致企业会计核算的取数方式,核算工作会有不同。每个企业应该以法律法规为准,选择适合自身企业的财务核算方法。

那么如何判断企业会计核算是否健全呢?税务机关会根据企业生产能力分析企业生产规模,确定销售收入情况,看是否全部纳入账内核算;查看企业职工人数,并了解工资待遇,确定生产规模;查看库存产品,与账面数核对,品种多的可抽取主要的几个品种,来核定生产销售规模;接着到业务来往频繁的企业调查购销往来情况,核查所有经营是否都纳入账内,审查销售部门业绩方面资料,推算企业市场销售规模,据以确定企业核算的真实性。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的保管和使用情况,以及往来款项的结算情况,监督各类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合理使用,使账面数额与实存数额保持一致,以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会计核算健全,是指能够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设置账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核算。纳税人未按照规定保管账簿的,税务机关可以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条给予处罚。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核算应当集中反映某一特定企业的经济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

具体要求: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

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的削减业务。

具体要求: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持续经营是会计分期的前提。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选择货币作为共同尺度进行计量,具有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的作用。

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折算为人民币。

标签: 贯穿于会计核算_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财税考试日常Copyright ◎2021 财税考试日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3012174号 财税考试日常整理发布 作者QQ: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