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计考试攻略文章正文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_如何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有效管理

会计考试攻略 2024年04月10日 21:51 36 财税会计达人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_如何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有效管理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_如何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有效管理

1.完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意义
2.如何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有效管理
3.简述我国会计工作管理体制。其中会计市场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完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意义

2 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有人认为,会计管理应该和美国一样交给社会去管理,这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作为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既要符合国情,又要循序渐进。

2.1 要加强政府对会计人员的宏观管理,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1.1 当前企业的资金配置主渠道,决定了政府必须对会计工作包括会计人员进行管理。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对会计工作的管理范围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市场的特征,如果企业直接融资是资金市场的主要特征,那么会计工作可交由民间社会管理(包括会计标准的制定)。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国的证券市场有了一定发展,但企业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投资、银行在资金的筹集和分配中起着主导作用。由于企业资金配置的主渠道是间接融资(主要是国有资金),而不是直接融资,因而尚不具备由民间管理会计工作的条件,由政府管理会计工作,这是与我国资金配置的基本方式相适应的。

2.1.2 新修订的宪法规定,公有制在我国的各种经济成分中占主体地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体现。会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在加强国有经济管理及实现宏观调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工作要对所有投资者负责,其中对国家资本金保全及增值增效更要负责。因此,政府部门对包括会计人员管理在内的会计管理工作不能削弱,而要加强,这也是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2.1.3 要继续探索会计人员人事制度的改革模式,这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而问题的关键是要改变会计人员“双重身份”的状况。当前,各地试行的会计委派制度是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有益尝试。会计人员的委派制,能较好地解决会计人员“双重身份”问题,并符合中纪委十五届二次全会提出的“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精神。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是政府委派的,需建立科学的治理机构,而会计人员统管统派正是规范进入市场的法人行为的强力制衡机制,它可以较好地解决会计人员“双重身份”及财政部门对其执法监督难问题。在委派会计制度下,会计人员在多元利益主体(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等)中不属于任何一方,而是处于多元利益边缘,实施特殊服务行为,肩负依法公正处理各方利益的使命,这种体制使会计人员不会偏向多元利益主体的任何一方。

会计委派制作为一种新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在上海、山东、河南、湖北等有所进展。2000年机构改革后,我省还专门成立了会计委派管理机构,龙岩、南平、漳州等市已着手对市属部门进行会计人员统一委派。总体而言,各地的会计委派工作发展不平衡。笔者认为,应总结各地会计委派制的成功经验,并加以完善,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最终全面实现会计人员的统管统派。

2.1.4 要强化会计人员管理的法制建设。新修订的《会计法》赋予财政部门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权,突出了单位负责人、直接主管及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因此要加强财会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对会计人员的监督检查和违法处罚。

2.2 建立健全会计人员行业自律制度,是政府对会计人员进行宏观管理的必要补充

2.2.1 政府机构要求财政部门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由目前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转向监督检查、行政管理和信息服务,这客观上要求财政部门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应把众多具体的、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委托给行业自律组织去办理,包括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管理等具体事务均可由行业自律组织去完成。

2.2.2 会计行业自律组织除现有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外,还可考虑成立会计总会,会计公会等面向所有会计人员的行业自律组织,在财政部门授权范围内进行业务管理活动和提供相关服务,并接受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2.2.3 财政部门还可建立执业会计人员市场,便于企业挑选会计人才,保证会计人员的合理流动,具体工作亦可由行业自律组织去完成。

如何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有效管理

财政部1996年6月制定发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在财政部1984年4月发布的《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基础上重新修订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全面总结了《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实施以来的基本经验,结合新形势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对会计基础工作方面的有关内容,作出了比较系统的规定。为规范各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和办法,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五章中又明确规定各单位要建立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这就要求各单位要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立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贯彻执行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证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会计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1、有利于更好地贯彻执行会计法规制度

为了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国家制定发布了一系列会计法律、法规,是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和从事会计管理的基本依据。这些会计法律、法规作为“统帅”只是国家意志的原则体现,而作为“主体”的行业财务制度,也只是对不同行业行使不同调控手段的体现,不能解决各个单位千差万别的具体财务问题。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在不同单位的具体化,它能把国家有关会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单位会计管理制度是单位理财意志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的必要补充,是贯彻实施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2、有利于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会计工作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依法进行。从1996年以来进行的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情况看,有些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混乱,财务收支失控,不仅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也对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带来消极影响。另外,从建国以来发生的几起重大的会计人员贪污案中也可以看出,会计人员之所以能贪污巨款,都是与单位会计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必须加强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使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程序、方法、要求等制度化、规范化,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有序,才能保证会计工作在单位经济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有利于完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

1993年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后,会计管理制度体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会计管理制度通常认为由4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会计法律,即《会计法》;第二层次是会计行政法规,如《总会计师条例》、《企业会计准则》等;第三层次是会计规章,如行业会计核算制度等;第四层次是单位根据会计法规、制度要求制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很显然,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新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有利于改善单位经济管理

财务会计管理是单位内部管理的中心环节,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职能性管理工作。制定一套规范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充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参与单位内部经济管理,使会计工作渗透到单位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不仅有利于会计工作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更有利于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制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原则

各单位在制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时,应从实际出发,以保证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八十五条对此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1、合法性原则

依法办事是会计工作的首要准则,也是制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首要原则。尽管会计法规赋予各单位一定的理财自主权和会计核算方法的自主权,但上述自主权如果超出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和界限,并对经济管理活动产生消极影响,则是会计法规所不允许的。

2、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是制度的生命。制度必须充分体现单位实际,不能生搬硬套书本上或其他单位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要与单位其他管理制度相衔接。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只能是对单位制度中财务部门的进一步归纳和具体化,不能脱离单位实际另搞一套,必须使内部会计管理制度适应内部管理要求并发挥作用。

3、规范性原则

必须全面规范本单位各项会计工作,建立健全会计基础,保证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

规范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要符合并体现会计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不能与会计学科的基本要求相违背;另一方面,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内容要全面,应严格规范会计事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工作,不能顾此失彼。

4、科学性原则

制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学合理。即所制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便于操作和执行,缺乏科学性或不易操作的管理制度,就不会有生命力。

二是利于控制。即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必须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有效的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要求,而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必须体现这方面的要求。

三是定期完善。即各单位所制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应当根据执行情况和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以保证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更加适应管理需要。

三、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制定

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提出了应当建立12项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各单位应结合实际,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使会计管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可以有章可循,以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1、会计工作组织体系及会计人员岗位职责

(1)内部会计管理体系。单位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主要是指一个单位的会计工作组织体系。内部会计工作组织体系是搞好会计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在制定此制度时应明确单位***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以及会计部门和会计机构负责人的职责和权限。

(2)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是单位内部会计人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对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和标准的规定。建立岗位责任制有利于会计人员明确职责,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利于会计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和会计基础工作的加强;有利于强化会计管理职能,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

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时,应主要明确会计人员工作岗位的设置、岗位职责和标准,岗位轮换计划、岗位考核办法等方面的规定。

对会计岗位进行有计划的轮换是对会计工作的一个新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会计人员进行岗位轮换,既可以使接替人员对前任的工作进行检验,防错防弊,防止违法乱纪,又可以激励会计人员积极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按时完成份内工作,使每个会计人员熟悉本单位各会计岗位的工作和职责。

(3)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牵制制度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定该项制度时,应当与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结合起来考虑。其主要内容包括:内部牵制制度的原则,包括机构分离、职务分离、钱账分离、账务分离等;对出纳等岗位的职责和限制性规定;有关部门或领导对限制性岗位的定期检查办法。

制定内部牵制制度,主要是为了加强会计人员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核对,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防止会计事务处理中发生的失误和差错以及营私舞弊等行为。有的单位认为实行内部牵制制度手续繁琐、程序复杂,对内部牵制制度规定的必要程序任意简化;有的单位因会计人员少,认为不具备实行钱账分管制度而没有建立。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有的单位会计机构内部牵制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混乱,甚至给国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建立内部牵制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4)稽核制度。稽核制度是指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对有关账证进行审核、复查的一种制度。该项制度的建立也应结合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一并考虑。制定的稽核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稽核工作的程序和基本方法等。

会计稽核是会计机构本身对于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的一项自我检查或审核工作,其目的在于防止会计核算工作上的差错和有关人员的舞弊行为。通过稽核,对日常核算工作中所出现的疏忽、错误等及时加以纠正或制止,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从会计工作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单位存在的会计数据失真、会计账目不清、会计核算混乱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会计机构内部稽核制度不健全有关。

(5)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指确定财务收支审批范围、审批人员、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及其责任的制度。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财务会计工作的关键环节。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财务收支审批程序;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

2、会计核算工作制度

会计核算工作制度主要是规范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产清查制度。

( 1)账务处理程序制度主要是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核算流程和基本方法的规定。制定该制度也就是将会计核算日常工作流程和方法以文字的形式加以规范。该项制度包括会计核算工作的全过程,从会计科目及其明细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会计凭证的格式、审核要求和传递程序;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账簿的设置到编制会计报表的种类和要求及单位指标体系等各个方面。

(2)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等制度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环节,是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的保证,也是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的重要措施。各单位应根据内部管理需要制定各项制度。

(3)成本核算制度主要适用于企业单位。行政单位则不需要建立本制度。企业应根据单位成本核算的特点来制定。重点是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成本核算方法、程序,有关成本基础制度的制定、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方面。此项制度,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和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相互利益,是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3、财务会计分析制度

应建立定期财务会计分析制度,检查财务会计指标落实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是加强单位内部管理、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该项制度主要是规定财务会计分析的时间、召集形式,参加的部门和人员;财务会计分析的内容和分析方法;财务会计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等项目。

综上所述,建立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必要补充,是贯彻实施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各单位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完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改善单位经济管理。在制定时各单位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管理制度,使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化,从而提高单位会计工作管理水平。

简述我国会计工作管理体制。其中会计市场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一、会计法律责任概述

会计法律责任是指会计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因违反会计法律、法规所应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是对违法者违法行为的制裁。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会计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其他人员和会计的监管部门。这里的法律法规不仅仅指《会计法》,还包括《公司法》、《审计法》、《保险法》、《注册会计师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所得税法》等与会计工作有关的相应法律、法规。

会计法律责任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行政责任,又分为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二是民事责任,由于会计人员一般是被动的造假,不需承担主要的民事责任,企业的法人要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负责,因此民事责任主要由企业的法人承担;三是刑事责任,这是会计法律责任中最为严重的,如果会计违法行为比较严重,造成的后果或者损失巨大,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由于会计工作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会计人员责任重大,对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加之我国目前对于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和执行中还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加强会计法律责任意识的培养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经济形势的需要。

二、会计法律责任存在的问题

新《会计法》的全面实施强化了企业和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意识,减少了会计舞弊和贪污的发生,总体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但是,还是有很多会计人员法律责任意识淡薄,对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存在误区,对会计造假的认定存在误解,同时在会计法律责任的强制执行过程中,执法的刚力不够,导致会计造假、会计舞弊的行为时有发生。

1、会计人员对会计法律责任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一方面,目前的我国的就业压力比较大,为了保住饭碗很多会计人员迫于压力屈服于老板的意识,而将会计的责任抛于脑后。另外,由于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总负责人是企业的法人代表,很多会计人员认为自身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相对比较小,出了问题会有领导负责。这种对法律责任没有足够重视的态度,直接导致造假账、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

2、单位的负责人对自身要承担的会计法律责任认识不充分

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企业的负责人只是把自己放在了最高决策者的位置上,过多的关注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忽略了企业的财务工作,甚至很多负责人不懂会计,对于企业的财务制度和财务决策没能及时的监督和考核,导致企业的财务缺乏有力的内部控制机制。

3、对虚假会计信息的认定存在认识误区

在认定会计法律责任的时候,关键性的一步是确认虚假的会计信息,而目前对于虚假的会计信息的认定,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应该通过会计专业的角度来判定,一种则是认为要根据法律的角度来确定。两种观点没有达成一种共识,致使对于实际工作中虚假会计信息的认定至今存在着分歧。

4、对于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缺乏有力的外部保障体制

虽然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会计法律责任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违法行为发生时,对于责任的追究和处罚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保障机制。我国目前对于会计违法行为的制裁监督机构跟其他的违法行为是一样的,都是依靠检察院进行监督执行,缺乏一个专门的有力的行政部门,保障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得到有效执行和实施。

三、提高对会计法律责任认识的几点建议

由于会计法律责任的主体不仅仅是会计人员,还涉及到单位的管理层,因此要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加强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意识的培养,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首先,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法律责任意识。会计人员是财务工作的执行者,其素质直接关系到财务工作成果的质量,因此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及其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从根源上防止和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其次,提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律责任意识,确保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提高企业负责人的会计责任意识,促使他们学习必要的财务知识,增强会计法制观念,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并通过制定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防止和监督会计舞弊的发生。

再次,企业和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保障法律责任违规处罚的有效落实。虽然制定法律法规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不是为了惩罚违法行为,但是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罚决不能手软。上级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财务人员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包庇任何违规、违法行为,国家行政机关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确保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落实到实处。

总之,企业的管理者、会计人员、政府的相关的行政部门都要加强会计和法律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法律责任,会计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企业以及政府一旦发现违法行为,要及时进行制止并将责任落实到相关人员,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会计管理体制是各级会计工作管理部门之间及其与基层会计核算单位之间在会计工作管理方面的权责关系,它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会计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在我国,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并在各级财政部门之间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2)在我国,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以及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权在财政部。各地区、各部门可在此前提下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制度或补充规定,报财政部备案。(3)会计人员的业务管理主要由财政部门负责:会计人员的人事管理主要由业务部门负责。  会计管理体制是会计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及会计人员职责、人事管理与会计运行机制的总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传统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1)企业会计管理者及会计人员的权力无度;(2)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3)会计目标的单一指向无法满足社会各利害关系人的需要:(4)基础工作薄弱、监督职能弱化、财经秩序混乱。因此建立新的会计管理体制,把会计推向市场并形成专业市场,适应社会生产力水平多层次、所有制结构多样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要求,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相协调,并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新型会计管理体制已势在必行。    一、现行会计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1.会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又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将长期存在,因此,我国继续坚持通过改革进行体制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与经济基础不断发展的要求。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会计市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契约代理关系的履行中,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可能出现自身难以协调的矛盾。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建立一系列沟通、激励、协调和监督代理关系的管理机制,以便降低代理风险和成本,提高代理效益。现代会计就是这种代理关系管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权益结构和代理人实际经管责任进行记录反映。并衡量评价代理责任和代理绩效,协调代理双方的利益关系。这样,现代企业代理关系就成为现代会计的基础,重构中国会计管理体制,使我国会计工作真正走向市场、适应市场、参与市场。  3.把会计推向市场并形成专业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会计公司为中枢,以促进竞争、改善效率、提高质量为宗旨,合理配置会计资源,彻底实现会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化、会计事务产业化、会计劳务商品化,全面发挥会计的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职能作用,建立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有序和高效运行的现代管理模式才是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必然选择。

 

二、会计管理体制的理想模式    根据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和市场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会计现状,我国应建立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公司制管理体制模式。即国家集中宏观调控和立法相结合,充分发挥会计职业团体作用的市场竞争型会计公司制会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立三级管理体制。首先加强政府管理,它是对会计市场运行机制的高层管理和宏观管理,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其次规范会计行业管理,是一种行业自律性管理,确保会计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会计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声誉。最后提高会计公司管理,会计公司管理是会计市场的中枢,是会计市场运行机制中的微观管理,它以政府管理、行业管理为依据,是政府管理和行业管理内容的具体体现。以上三个层次的管理相辅相承,互相作用,共同构成我国完整、有机的会计市场运行机制。  2.成立会计公司。会计公司接受所有者委托进行会计服务,实行双向选择原则,企业向会计公司提供会计事项,由会计公司进行会计核算与监督。企业只设管理会计,代表所在企业行使职权,信息会计则隶属于会计公司,代表所有者及其他委托人行使职权。企业按委托人与会计公司签订的合同规定,向会计公司支付会计服务费,会计公司按合同要求,向委托人及社会有关方面提供会计报表。    三、完善会计管理体制的措施    (一)强化会计监管制度,完善会计基础管理  (1)建立内部监督机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交易的发生都经过必要的授权,并进行了完整、连续、系统、真实的记录。按照会计准则和其他信息披露规范编制财务报告,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同时通过内部控制,明确职责划分,各部门及人员之间互相审查、核对和制衡,避免一人控制一项交易的各个环节,从而防止舞弊,减少虚假财务报告的发生。  (2)强化社会监督,建立注册会计师“个人信用制度”和会计事务所信用体系,从制度上保证“诚信”的注册会计师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失信”的注册会计师必须承担其行为造成的成本——舆论谴责和经济代价,以约束失信行为。(3)强化政府监督。建立以财政监督为主体,审计、税务、信贷监督为补充的监督体系,明确各监督主体的职责,经常性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着重检查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是否完善,会计行为是否规范,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等,形成监督合力。  (二)建立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推进会计信息共享  会计信息是会计资源,更是社会资源,持续的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消除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抑制造假和欺诈。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促进会计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加大信息披露的频率,改进信息披露的内容,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进一步完善和严格规范关联方交易行为及其信息的披露,加强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和考核,满足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同时制定专门的法规对会计信息的管理提供保证,让会计工作置于更加规范的制度环境下,促进诚信建设。  (三)创新会计核算制度  成立会计核算中心,融会计服务与管理监督为一体,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会计人员的编制、组织、人事、工资关系全部转入核算中心机构,由其统一管理,做到会计业务的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分离、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财务报告的存放与形成单位的分离,以及会计业务处理过程的公开透明,使会计人员超脱于企业经济利益、人事管理之外,不被企业所左右,不受上司所胁迫,不为利益而驱动,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这样将有利于会计人员依法独立履行职责。同时由于核算集中后,会计资料的加工、整理、生成报表、提供会计信息,都由会计核算中心制作,因此,如果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出现了问题,就很容易追究到责任人,消除造假环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诚信实施。  (四)完善中介机构管理制度,确保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壮大规模,增加收入,正在尽力拓展包括管理咨询在内的非审计业务,对此国家应积极加以规范。监管部门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各种非审计业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程度,对严重影响审计独立性的非审计业务要坚决予以禁止。同时还要考虑事务所单一客户收入比重过高以及与某一客户关系过长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关注包括经济利益、自我评价、关联关系和外界压力等可能损害独立性的因素。

标签: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_如何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有效管理

财税考试日常Copyright ◎2021 财税考试日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3012174号 财税考试日常整理发布 作者QQ: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