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计考试攻略文章正文

会计舞弊_会计舞弊的人群

会计考试攻略 2024年02月24日 21:47 50 财税会计达人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会计舞弊_会计舞弊的人群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会计舞弊_会计舞弊的人群

1.舞弊主要包括
2.会计舞弊的人群
3.简答会计差错和会计舞弊的区别与联系
4.会计信息披露失真、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三者的区别是什么

舞弊主要包括

 企业会计舞弊主要表现为操纵利润,调节资产,偷逃税金三种类型。具体又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恶意造假来操纵利润。恶意造假来操纵利润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包括企业股东、经营管理者及其它相关人员),为了局部或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的计划、安排,故意以欺诈、隐瞒、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或是通过故意制造虚假的会计事项等手段,来人为操纵营业利润。

2、利用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和财务会计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来造假。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新的经济事项、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在这样一个新旧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新旧会计制度交替之际,会计制度难免有漏洞和不完善之处。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小集团利益,利用现有会计制度的缺陷大做文章。

3、利用关联方交易来造假。关联方交易一直是我国资本市场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大量事实证明,非公允的关联交易会扰乱市场秩序,严重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  4、利用“销售截期”来造假

利用销售截期来调节利润也是企业会计舞弊的常用手法之一。

5、利用虚假信息来调节资产

企业通常会通过对虚拟的并不存在的资产作虚假的资产评估来虚增资产和通过加速折旧、隐瞒债权等方法来虚减资产,从而达到人为调节企业资产的目的。

6、利用销售截期和混淆成本等方法来偷逃税金。由于我国实行统一的税率,因此企业实际应交多少税金就取决于税基的多少,即营业收入的多少。有的企业为了达到少交或延后交纳税金的目的,故意将应计入当期的营业收入延期确认,或是将应视同销售的部分(如在建工程领用自产产品,将自产产品用于职工福利消费、对外捐赠等)直接以成本价转入相关科目但不作纳税调整,从而偷逃生产流通环节应交纳的税金;将本应在税后列支的各种罚款、超过规定限额的捐助、非正常损失等混入成本费用中,以此来达到降低应税所得额,偷逃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会计舞弊的人群

  论文 摘要:结合自身的经验,阐述了舞弊的定义、危害及其表现,分析了会计舞弊的形成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防范措施。

  论文关键词:会计舞弊;防范;对策

  1 会计舞弊的定义及危害

 1.1 定义

 会计舞弊通常情况下指的是有目的性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造假和诈骗行为。它主要包括了以下具体行为:(1)对记录、凭证进行肆意伪造;(2)对资产进行侵占;(3)对交易或事项隐瞒甚至删除;(4)对交易或事项进行虚假记录;(5)故意使用不合理的会计政策。

 1.2 危害

 会计舞弊会造成特别大的危害,会引发贪汚、回扣、挪用公款、泄露商业机密、制造或散布虚假信息、偷逃税款、报表造假等各种违法犯罪现象的产生,损害多方利益。不但影响了的规范有序运行,扰乱了国民的正常发展,甚至会引发信用危机。

 1.3 企业会计舞弊的表现和体现

 针对企业和公司而言,由于欺诈发生的层次不同,将会计舞弊分为非性和管理性两种舞弊行为。

 1.3.1 非管理性舞弊

 非管理性舞弊一般指公司的底层或层次不高的职员通过欺骗的方式获取企业或公司的金钱等其他财产的行为。其特征一般表现为:在发生舞弊行为后,舞弊者会利用伪造的资料、记录来掩饰其行为。一般有以下具体行为:一些重要的凭证和记录消失;到期后但账面上显示还没有收回的应收账款仍然不断增加,对凭证或记录被涂改或更换;销售凭证或记录被涂改;应付账户上的姓名重复多次;.应收账款被多次调整过;明细账和总账余额有明显出入;凭借复印件进行记录;长时间空白的账上突然发生交易记录等等行为。

 1.3.2 管理性舞弊

 管理性舞弊一般指企业的管理层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利用政策上存在的漏洞和会计准则某些方面的灵活性等条件,提供充满诱惑或者虚假的经济信息,在违反会计原则的情况下伪造会计账薄,制造虚假的财务报告,以实现对人和债权人的欺骗目的行为现象。因为管理性的会计舞弊很难发现和防范,具有特别大的危害性,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其特征一般表现为:虚增资产、收入以及利润,虚减负债、税费等。

 一般有以下具体行为:(1)虚增存货的价格、伪造存货数量或者计价;(2)虚增应收账款;(3)虚增固定资产;(4)虚减负债或者虚减应付费用;(5)随意对各种费用进行递延;(6)虚增销售收入以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7)虚增存货价值,进而引起销售的虚减;(8)对于一些重要事项隐瞒不报。

  2 企业会计舞弊成因分析 ? 2.1 企业内部的监督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

 在一个企业内,合格的监督控制制度要符合以下要求:全部交易和事项要以准确的金额,合适的期间及时而准确地记录在相关账户上,以便让会计报表的编制达到会计准则的有关要求,保障资产及记录的顺利转接和处理都要通过合适的授权;保证账面记录与实际情况的核对相一致等情况。然而从当前国内的企业现状来看,由于公司的控股权独大,管理和决策权通常由一人或少数人控制,规范控制制度严重不足。另外,因为成本效益原则制约着企业控制制度的制定和运行,管理人员在运行制度时失误的决策也会让内控制度失去作用;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互相勾结,上下串通引起舞弊,高层人员将行为超越在控制制度之外,造成政企不分,干预,致使了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若有若无。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发挥,最终引发会计舞弊。

 2.2 中介组织参与会计舞弊

 如今世界各国均规定事务所的业务范围一般涵盖了两个部分:一部分业务是,另一部分业务是咨询服务。咨询服务不但涵盖了对会计的代理业务,而且还涉及到信息技术、支助、纳税计划、招聘等等业务。当前,因为受到市场供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咨询服务已远远逾越了他的审计业务,变成事务所最重要的职能和业务,这让事务所在进行咨询服务时为了自身的收益,跟企业形成了利益联盟,因而也就引发了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产生。

简答会计差错和会计舞弊的区别与联系

会计舞弊,其含义是会计从业人员以取得不正当、不合理的经济利益为由,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相关规定,而采取有目的、有计划地违反会计信息真实性准则,导致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投资人员误解的活动统称。

1.会计舞弊的危害

1.1对企业的危害

会计信息一旦失真,公司便难以从财务会计报表中看出公司前期发展状况,进而难以对公司未来发展作出正确决策。

1.2对会计行业的危害

虽然存在会计人员职业行为被压迫、被操作等情况,但无论如何,会计舞弊都是一种职业道德沦丧的体现。一旦这种职业道德沦丧不得以根治并任意发展,整个行业的风气和制度将会遭到巨大破坏,已经建立起的有序的市场环境也将受到巨大冲击。

1.3对国家经济的危害

会计信息的失真,导致上报给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失真,最终导致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失误,从而影响整个市场经济运营状况,其后果不堪设想。

2.会计舞弊成因分析

2.1利益因素

2.1.1个人利益驱动

(1)个人利益驱动即提高自身报酬和所得。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两类群体分离导致会计舞弊的出现。所有者的经营目的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经营者的经营目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导致这两类群体最终目标的不一致。

(2)个人业绩驱动即提高个人政绩。我国上市公司前身大都是国企,这些管理人员的业绩好坏不仅影响其收入水平,还直接与其仕途前景紧密相关。管理人员为了表现其能力和业绩,往往会对财务数据进行修改粉饰,从而满足相关考核的需要。

2.1.2企业利益驱动

(1)获得企业上市发行资格。为获取上市资格并获得巨额资金,有些公司不惜将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包装整改,使本不符合要求的公司通过会计舞弊的手段也能获得上市的资格。但是,上市后公司的实际经营过程中的虚空难以阻挡,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公司运营不良的困境。至此,为了避免证券监管部门的调查,这类上市公司只能继续借助会计舞弊的手段掩盖公司的实际运营状况。

(2)二级市场炒作(操纵价格)。上市公司为了保持公司股票价格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或按照事前预期进行波动,常借助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实际运营情况的装饰,以此来误导投资人员。第一,掩饰实际报表以保持高股价;第二,调低利润以降低股价,使得内部人员以低价购入大量股票,从而获得巨额利润;第三,平衡股价以保持稳定发展的假象。

2.2政治因素

首先,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一般都由政府部门直接任命,而非通过股东大会投票选举出来,任命而来的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一般与其未来的政治生涯相挂钩,只有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表现优良、业绩出彩的人员,才能在任期结束后得到职位上的提升。这样就导致经营不善者通过伪报经营数字来维持表面的“领导能力”,为下一位接任者留下烂摊子。其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经营利益往往和政府部门的经济发展计划、未来发展目标等政府业绩直接挂钩。有时候企业在自身发展状况不良的情况下,为了迎合政府部门提出的发展目标,不得不采取财务造假的方式来满足上级部门的需要。

2.3组织结构因素

2.3.1内部治理不健全

(1)内部控制现象严重。首先,政府通过简政放权提升企业自身主导权;其次,公司自身转型成为股份制公司或合资企业;最后,企业私有化的形成。内部控制往往存在许多疏漏和不足之处,留有空隙让舞弊行为滋生,例如公司资产的转移流失、经营信息的扭曲变更、过多的在职消费及短期行为等,股东大会失去了其原有的监督职能。

(2)股权结构安排不合理。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股权结构都是一股独大,即大股东占据绝大多数的股份,而中小股东的监督管理权力和动力都较弱,无法与大股东相比较。这种状况下往往会出现大股东欺压侵害小股东的现象,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一手遮天,这也使得财务舞弊现象容易出现且屡见不鲜。

2.3.2外部治理不健全

(1)会计准则存在漏洞。例如会计准则的易于理解性与会计决策的经济性相矛盾;职业判断的提升与可比性相矛盾等。在会计准则确定的过程中,多方利益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和普通公众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博弈也影响其准则确定。

(2)外部审计不到位。在进行审核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存在矛盾的两方面,一则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要勇于揭露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舞弊行为;二则要注册会计师自负盈亏,担负起揭露的代价。在由管理者向注册会计师委托进行审核时,委托人也就变成了审核人,会计师难以保证审核过程的公平公正性,从而导致审核工作不到位。

(3)政府监管与处罚不力。事前预防方面,证监会处于反映缓慢、惩罚不力,对上市公司难以起到震慑和警告作用;事后处置方面,证监会仍有不及时、不到位、不主动的缺点。此外,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也是难以对舞弊行为产生震慑力的重要原因,应对企业相关责任人进行刑事处罚。

会计信息披露失真、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三者的区别是什么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计量、确认、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 会计差错特别是重大差错若不及时、正确地更正,不仅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且可能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使其作出错误的决策或判断。

而会计舞弊是指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规章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存在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联系在于二者都有可能给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带来不良影响。给企业带来了税务风险。

一、财务舞弊是指通过财务欺诈等非法手段,给欺诈者带来经济利益,最终导致他人受到伤害或损失的故意行为。其主要表现为:伪造、变造会计记录或者会计凭证;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财务造假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挪用资产;第二,制作虚假财务报告。挪用资产是指组织内员工为谋取自身利益,以财务造假等非法手段损害组织经济利益的不当行为;制作虚假财务报告 在会计实践中,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和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属于失真会计信息。

二、会计披露失真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舞弊,即在企业管理层的指导下,利用会计准则赋予的灵活性,以偏概全或诱导性的方式提供信息,甚至违反会计准则制造虚假账户。事实上,管理舞弊是危害最大、后果最严重、最难发现和防范的会计舞弊。 会计造假的常见做法是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虚减负债和费用。主要包括:存货价值超计、应收账款超计、固定资产超计、任意递延费用、遗漏负债、虚增销售收入、虚减销售成本、隐瞒重要事项披露等。在会计实务中,会计造假的方式有很多种。

三、 财务造假和会计造假首先有目的性的异同。 他们在金融方面都有相同的东西。 不同的是,财务欺诈是一种故意行为,给欺诈者带来经济利益,最终导致他人受到伤害或损失;会计造假可能是利用虚假会计报告误导包括投资者在内的他人,以隐瞒或夸大实际财务状况。 或者用一个通俗但不一定准确的词来说,财务造假就是财务经营和会计报告的造假,而会计造假就是会计报告的造假。

四、会计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是企业主管部门实施,主管部门为了本部门的利益,对所属企业采取保护主义,缺乏有效监督。

标签: 会计舞弊_会计舞弊的人群

财税考试日常Copyright ◎2021 财税考试日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3012174号 财税考试日常整理发布 作者QQ: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