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计考试攻略文章正文

如何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_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

会计考试攻略 2024年01月21日 17:46 49 财税会计达人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如何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_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如何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_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

1.如何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
3.如何防范会计造假及治理对策

如何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作为重要的社会经济信息和“商业语言”,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的提高,还关系到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指导,它不仅是会计信息客观特征的总要求,也是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基础,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越来越普遍,会计信息失真必将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运用应对有效的策略,尽可能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工作质量,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正确有效的支持,真实的会计信息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小到一个单位,大到整个国家,会计信息真实与否,对经营决策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因此探究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分析和研究及其制止在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客观原因,应该从头抓起,才能做到标本兼治。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概述

(一)会计信息的概述

1.会计信息的概念

会计信息是指在经过加工或者处理后形成的会计数据,是对会计数据的解释,具体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数据。

2.真实的会计信息应具备的特征

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之所在,其真实性包含以下特征:

(1)有用性。披露的信息在决策上有用,能够满足使用者需求,增加使用者对市场信息的了解,降低投资决策的盲目性及风险。国际会计准则中指出:有用性是指会计信息披露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的经营业绩等方面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很大一批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是有用的,为上述目的而编制的财务报告可以满足大部分使用者的共同需要。

(2)相关性。信息披露不是一厢情愿的主观决定,而是根据用户的需求规范信息披露的形式、数量和质量,也就是与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和要求息息相关。为了使信息有用,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求相关。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计划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对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

(3)可靠性。披露信息必须可靠,不能错误引导用户的判断,不能进行虚假的误导性的陈述,也不得有重大遗漏。要使信息可靠,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信息必须在重要性和成本的许可范围内做到完整。遗漏能造成信息虚假或令人费解,从而使信息不可靠,并且在相关性上留有缺陷。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且能够忠实反映其理当反映的情况以供使用者作为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

(4)中立性。真实的会计信息应保持中立。中立性是指会计人员形成会计信息的过程和结果不能有特定的偏向,不能在客观的信息上附加某种主观色彩以满足特定信息使用集团的需要,否则,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受到质疑,如果为了达到特定的成果或结果,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列示使财务信息影响了决策和判断,那么信息就丧失了中立性。目前许多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都与企业过于偏重当前利益、不能保持自己的中立性地位有很大的关系。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类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无意失真和故意失真两种类型

(一)无意失真

1、无意失真的含义

无意失真是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非故意的过失,财会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在会计核算中发生各类失误。无意失真是指基本会计信息的控制人员由于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等内因以及行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等外因的影响,造成的对政策法规理解不透,运用相关条款不当或账务处理错弊而导致的报出会计信息与实际信息不符。因此,无意失真也称为会计错误。

这种失真的最大特点就是“无意”,这与那种故意曲解有关的规定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恶意失真行为有严格的区别。但是,这两种“失真”造成的后果都是非常恶劣的。

2、无意失真的内容

(1)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2)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3)对会计政策的误用。

传统核算技术错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纯技术层面的原因,如会计核算进程中的重记,漏记,串账,笔误,借贷方向错位等错误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有些错误与会计人员的熟练程度有关,如果其业务水平和熟练程度较低,就会发生较多的错误;也有些错误与其熟练程度并无直接联系。从人的生理角度看,财会人员在大量的业务面前,难免会由于疲劳或大意而发生一定比例和一定数量的差错。

3、无意失真的特点

(1)无意失真并非出于故意,而且从客观后果上看,经办人员并没有从中获益。例如,会计人员由于业务生疏,将应计入制造费用的车间管理人员差旅费计入了管理费用;出纳人员由于粗心大意,误将现金收入8,000元记为800元,但并没有侵吞差错部分;材料核算人员因月末结账任务繁重,对材料收发业务只记总账而未记明细账等。

(2)无意失真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影响,也可能并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实性,而只是在业务处理过程和方法上有不妥当的地方。例如,会计人员误记会计科目或误记金额,出纳人员为图方便没有逐日登记现金日记账,而将几天的业务合并填列等错误,均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

(3)无意失真往往只是个人行为,而非团伙行为。

(4)无意失真往往易于查找和纠正,一般不具有隐蔽性。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则错误很容易复核,在账目核对,试算平衡,内部审计等环节中被发现,并被予以纠正。

(二)故意失真

1.故意失真的含义

故意失真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也称为会计舞弊。控制会计基本信息的人员为了会计主体本身或相关主体的局部利益,不顾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故意篡改,伪造,编造有关的会计凭证,虚报,漏报,瞒报有关的会计数据而造成报出信息与会计主体本身的实际信息不符的现象。舞弊强调的是出现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他与无意失真有相同或相近的形式,但却有本质上的不同。舞弊是见不得人的,是不敢公之于众的,需要伴有一定形式的伪装和掩饰,通过虚列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做假,一般很难让人发现。

2.故意失真的内容

(1)伪造,编造记录或凭证;(2)侵占资产;(3)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4)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5)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3.故意失真的特点

(1)故意失真一般都是故意行为,当事人进行舞弊是为了达到某种不正当的企图。例如,出纳人员为侵吞现金而隐瞒现金收入业务;企业领导为虚夸利润,粉饰企业及骗取上市资格等而授意财会人员虚列收入,人为少计费用等。

(2)故意失真一般都会导致企业最终会计信息被歪曲或掩盖,与客观事实不符,违反国家有关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不能准确,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故意失真可能是个人行为,也可能是串通舞弊的团伙行为。例如,出纳人员以篡改凭证的方式贪污现金,通过私自签发支票并不予登记的方式挪用企业存款等属于个人舞弊;而材料核算人员与仓库保管人员串通作弊,侵吞企业财物,企业领导授意有关财会人员人为调整账目,虚计损益则属于团伙舞弊。

(4)故意失真由于一般都有预谋,因而手段比较隐蔽,较难被发觉。

(5)故意失真一般后果比较严重,往往导致企业财产受损,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流失等经济后果,而且它一般与经济违法,犯罪行为伴生。

4.故意失真的类型:

(1)无中生有型。有关经济业务并未发生,相关收入,盈利,资产,负债,权益等并不存在,而是通过摄取假证据,编造假资料,假合同,假印章,编制假会计凭证,记假账,编假报表,凭空捏造收入,盈利,资产,负债,权益等经济业务的造假行为,其表现形式是造假一条龙。

(2)改头换面型。故意歪曲,掩盖,隐瞒会计信息的真实面貌,随意增减甚至删除经济业务的原始记录,使其原有经济业务记录面目全非。如真盈假亏,真亏假盈,将大盈改小盈,将大亏改小亏等。

(3)真假双簧型。常见的是两套账,一套是真账,对内;另一套是假账,对外。也有两套账以上的,如真账只有一套,假账则好几套,有的假账对付税务机关,有的对付投资股东,有的对付上级主管部门等。

(4)账外账型。常见的账外账是大账之外,还有许多小账。大账独立核算,是该单位会计核算的主体,纳税,完成考核指标,应付检查均以该账为依据。小账虽各自独立,核算却不规范,没有统一账目,没有统一报表,由执权人分散掌握开支,核算与否随意。小账多为“小金库”,是贪污,挪用,挥霍,行贿等腐败行为的经济来源。

(5)体外循环型。某项或部分经济业务的收入或收益不在本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内,而是将这些收益转移或沉淀在外单位,需要支用时,才从相关单位支付。常见的有财政预算外资金体外循环,行政单位有权处罚和收费的体外循环,企业单位部分经济业务,投资收益,以物易物,物业出租收入的体外循环等。体外循环资金多为腐败的资金来源。

(6)长官意志型。单位的财会人员的行为受该单位的法人意志支配,一切会计原则和职业道德都难以坚持,不得不服从领导的指示,领导叫怎样做账,就怎样做账,领导负有直接责任。

(7)财会主动型。有部分财会人员受利益的驱动,主动为领导(法人)出谋划策,财会人员负有直接责任。

5.故意失真的主体分析

研究故意失真,必须弄清谁是故意失真的实施者,即会计造假的主体。会计造假主体是指会计造假的策划,组织,指挥,参与和具体实施者,也就是假账的涉案人和后果承担者。假账是会计人员直接制造的,但造假既需要综合知识,做假技巧,胆量,更需要适宜的环境和背景,因而一般决不是一个会计人员能完成的,会计造假主体应包括炮制假账和相关违法乱纪活动的主谋,共谋和执行者。准确界定会计造假主体对追究造假责任,杜绝造假行为十分重要。

(1)按照在造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会计造假主体包括动议者,决策者,操作者和协同者。

所谓造假的动议者是指为会计造假出谋划策的人。动议者往往熟悉会计核算体系,了解有关账户体系及其特点,并有机会接触单位最高领导层,且成为其参谋与助手。动议者通常是单位财会部门的负责人,他们可能接受领导层的授意而投其所好,也可能出于“主动关心”企业的发展而提出建议。动议者在会计造假活动中起着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往往禀承领导意旨或为其出谋划策,并向领导提出具体造假方案,介绍推荐造假方法,美化和夸大造假效果,做出某些安全承诺;同时积极组织人员,分派任务,指导具体实施。

造假的决策者是指有权决定会计造假实施的各级***。决策者既可以是领导者个人,也可以是领导层集体。在技术上领导介入会计造假的程度是较低的,但在决策中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他们往往是造假的策划人,决定者,指使者,同时也是会计造假的最大受益者。造假的实施者即操作者是指具有职务便利,能够接触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亲自实施和完成会计造假的人员。它不仅包括会计人员,出纳人员,而且还可能包括相关的采购人员,销售人员,保管人员,统计人员。

造假协同者是指从某些方面策应,配合造假的人员,既包括在造假之初为其提供方便者,也包括在造假事实发生后为其掩饰,布防,通风报信和提供伪证等人员。值得说明的是,在不同的造假案件中,造假主体的人员构成不尽相同,在造假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

(2)按照会计造假主体所处的地位不同可分为主动造假者和被动造假者。

主动造假者是指行为人有意识地,积极地,自觉地参与造假,并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的行为者。一般来说,会计造假的动议者和决策者通常是主动造假者,也是造假的直接受益者或利害关系人。他们往往是造假活动的知情者,是“圈内人物”.随着我国对国有企业实施厂长经理责任制后,企业拥有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等自主权,这本是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举措。可是,国家对如何合理有效地指导企业使用各种权利,监督或约束经营者行为,尚缺乏完善的制约体系,一些厂长常常以不懂财经法律,法规为借口,不尊重事实,滥用职权,利用会计人员在晋级等个人利益与其的依附关系,对会计人员随意指挥,为谋求小集体利益甚至个人利益对会计工作横加干涉。比如向银行贷款时,要夸大资产和净资产量,掩饰不良资产;向上级汇报经营业绩时向实际数字“注水”;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时,通过会计方法人为虚增成本,降低利润,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

被动造假者是指并非出自其本意,而是被他人胁迫,强求,命令或利诱而参与造假的行为人。如某些财会人员,他们是会计造假的具体执行人,但他们可能并不是造假的动议者,甚至可能并不情愿作假账,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只能执行领导的指示,而且一旦事情败露,还经常被当作替罪羊。被动造假者一般是不知情人或不完全知情人,不了解造假的全部内幕和真相。不过主动和被动是相互的,且往往可以相互转化,有些参与造假者开始可能是被动的,一旦加入造假行列后却又变得积极主动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会计信息失真

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虚假情况,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是有目共睹的,造假金额之大,令人咋舌;作假手段,五花八门。会计确认、计量到会计报告各环节都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行为,搞假凭证、假帐、假表甚至假审计报告,玩数字游戏,“变通”处理经济业务,编造利润,粉饰经营业绩,或者掩饰真实财务状况,借以偷税、逃税、骗税等问题屡有发生。当然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是世界会计界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

1.现行会计制度自身存在的缺陷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会计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经济体制、经济行为、经济业务不断涌现,相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会计法规的建设明显滞后,会计准则的缺位使得会计事项的计量和报告有很大的可选择的空间。此外法规之间、具体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之间也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这种会计法规体系内部的不完善也使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加大。2.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漏洞

首先会计核算以一系列假设为前提,而现实中这些假设并不能成立。例如:货币计量是建立在“比值稳定”假设基础上的,如今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提供的会计信息便不可避免的带来一定程度的会计信息失真,再有,会计人员依据核算原则所做的判断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收入的确认、预提费用和待摊派费用的核算,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等等,会计人员一般凭借以往的经验来定准则,并未提出统一确切的标准来作为依据,同一经济事项,不同人员可能做出不同的判断,得出不同的计量结果,会计信息失真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再次,现行会计处理中,对同一经济事项往往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而对各种方法所适用的条件也未加以明确规定,如存货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坏账准备的核销方法等,会计制度中分别给出了多种不同的计量方法,企业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提供不同的结果,产生不同的利润值。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原因

1.经济利益的冲突

一方面有企业会计人员违背经营者内部控制的意愿,为谋取个人私利(如贪污)而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另一方面有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者的教唆、授意下参与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以达到经营者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如制造经营状况良好的假象,以取悦上级领导,骗取荣誉,有意减少利润,减少国家税收和投资者利益,通过造假掩盖自己挪用公款、贪污腐化的行为等。这些也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原因。我国对经济犯罪的处罚力度不够,对造假作假,违反财政法规的单位一般采取经济处罚的方法,除非情节特别严重才追究领导的刑事责任。这样即使对造假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相对于他们造假所获得的利益,也只是伤及造假企业的皮毛,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仍会铤而走险,知法犯法,对经济犯罪的处罚不力,也促成了会计信息失去它原有的真实性。

2.企业内部和外部自身监督的缺陷

从企业内部来看,内部审计人员均由本单位领导任命,其经济利益也受本单位领导的制约,审计部门不能按照会计法规定及审计要求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甚至形同虚设,根本无法按制度规定发挥其审计监督作用,从企业外部来看,没有形成健全的监督机制。国家财政、银行、工商、税务等社会监督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只就与各自相关的方面进行监督,相互之间并未形成全面协调严密而系统的监督体系,在执法的深度和广度上远远不够,给企业造假以可乘之机,另外我国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管理不规范,使得中介机构独立性不强,相互之间存在不正当的竞争,为了争夺客户一些中介机构甚至同企业联合起来,为企业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为企业造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及治理对策、防范措施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1.凭证失真

有的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采用制作不对的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这些非法收入变成“合法”收入。

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地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2.账务管理不清楚

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务部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帐证、帐帐、帐表,帐实严重不符。

3.会计报表弄虚作假

具体表现在撇开帐薄,人为的调整帐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

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在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费用失真的表现是多列或少列成本,费用,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者虚亏实盈,费用失真是该项资金直接进行了生产成本,资产不实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将近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帐实不符。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1.加快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订,减少会计虚假信息的施展空间

一是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这可以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进一步完善与严格规范关联交易的披露,加强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和考核几方面入手;二是加快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针对我国特别是上市公司容易出现问题的准则加以规范;三是考虑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的规范更加具体。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制度安排,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切实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这包括健全董事会、建立审计委员会、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基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等措施;其次,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代理人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第三,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使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措施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第四,要通过持股结构的调整,分散大股东的股权,增加股权之间的相互制衡,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第五,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内部制约机制,切实维护中小股东利益;第六,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公司财务行为。

3.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加大造假成本

一是加大惩罚力度。对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对造假单位及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或刑事处罚,不仅要其付出倾家荡产、声名狼藉的代价,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坐牢,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同时应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稽查力度和稽查面,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势头。二是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对参与造假,无论是公司(投资者或经营者)、律师,还是评估师、会计师,只要公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受害人都可以提起诉讼。

三是实行市场退出机制。在“安然”事件发生一个月后,纽约证交所正式取消安然股票的相关交易,并拟取消其上市资格,同时导致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安达信会计公司的信誉和审计市场迅速下滑,不得不面临着被兼并的命运,这种退出机制的惩罚力度对相关行业内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警示。因此,我国要尽快构建有效的退出机制,对那些不遵守行业操守、自身就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出现失信行为后要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要进行取缔,只有这样的惩罚才是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4.推行诚信保险制度

根据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对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要求其在保险公司投保诚信险。当公司失去诚信,导致投资者受到损害时,保险公司必须负责赔偿。这样就一方面保护了投资者利益,另一方面又使保险公司为了自己不受利益损失,必然加大对投保公司的监督,通过市场行为进行监督,降低监管成本。

5.实施诚信工程,强化诚信教育

法律和信誉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条件,与法律相比,信誉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维持交易秩序的机制。特别是在许多情况下,法律是无能为力的,只有信誉才起作用。因此对会计造假行为,我们不仅要加大惩罚力度,更重要的是加强诚信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的诚信意识。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诚信工程:一是着力打造信用政府。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地方保护主义,提高政府的信用度,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浮夸风,把诚信作为一个地区、部门考核的政绩指标;二是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借鉴国外的做法,对违反诚信的单位与个人要记录在案,并且便于公民随时查询,从而增强单位及个人的诚信意识,同时使有恶劣不良行为记录者付出代价、名誉扫地,直至绳之以法;三是增强诚信教育。诚信不仅仅是道德要求,而且是市场经济下的基本游戏规则。因此当前应配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全体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所有会计人员要真正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市场经济,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由于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公司制度缺陷及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成本低等原因,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因此,要从加快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订,减少会计虚假信息的施展空间、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加大造假成本、推行诚信保险制度以及实施诚信工程,强化诚信教育着手,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措施

1.依法治假,规范性防范

依法治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会计法》为防假治假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武器。

2.抓原始凭证,从源头防治造假

在经营活动中非法取得或填制、或变造原始凭证,以骗取收入,会计人员依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核算,结果导致一系列的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治理造假,应从原始凭证抓起。

3.健全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各单位根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结合本单位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而制定的旨在规范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措施和办法。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帐务处理程序制度、财产清帐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这些制度是改善单位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策略。

4.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胜任能力

首先要练好内功,具有广博的知识。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语知识、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不仅熟悉本国的法律、法规、历史,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政治制度等,最根本的会计人员还应具备扎实深厚的业务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

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

企业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这一棘手的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在堵截假信息的来源渠道上下功夫。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内外部监督,加强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而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为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偷税漏税。其特点是:多列费用,少计收入,达到少交税和不交税的目的。多见于民营企业或效益好的国有企业。2、粉饰业绩,为保“名”而造假。其特点是:少列费用,虚列资产,多计收入,以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多见于上市公司和效益较差的国有企业以及昔日为省优、部优而今已失去竞争优势、失去市场的企业。3、为获利而造假。其特点是:调整账务,虚增虚报利润,欺诈上市。首先,股份公司上市,能增强本公司股票的吸引力,形成稳定的资本来源,在更大的范围内筹措大量资金,因此,促使股票上市便成为公司追逐的目标,对条件不成熟的公司,财务资料做假便成为其首选捷径。还有的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虽然打着“为公”的旗号,但实质是为个人(主管领导,管理者等)牟取私利,如“大庆联谊”弄虚作假,欺诈上市案件。其次,对于那些已经上市但经营亏损的公司,为了满足增发新股或者配股的条件,提高配股价格,达到从资本市场上捞到更多资金,经常采用虚增利润,少报亏损的方法,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4、贪污盗窃,转移国家资产。其特点是:出具假凭证,收入不入账,办假手续报废资产,将账目搞乱,浑水摸鱼,或将国有资产低价出售等。多见于管理比较混乱的中小国有企业。针对企业经营者行为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治理,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一、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的规范和界定。产权是企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的基本条件,只有产权明晰的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这样就可以使企业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因为企业产权的明晰为会计行为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利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存在经济上的利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下,资源配置相对地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同时,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二、完善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审计委员会,有效预防会计信息失真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可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并使董事会这一内部机构适当的外部化,从而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力量,加强了对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督。同时,在独立董事制度下设置审计委员会有助于对受制于经理层的会计信息进行再监督。鉴于会计信息由管理层负责编制和提供,而管理层的聘任显然受大股东意志的支配或影响,为了防止内部人控制,制衡管理层和大股东在会计信息方面的权利,在公司的治理实务上,设立审计委员会,对受制于经理层的会计信息进行再监督。审计委员会最主要的功能是通过指导和协调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与外部注册会计师审计,确保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立,可有效摆脱经理层的控制,实现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再监督,从而为资本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三、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一是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责、权、利,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基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二是理顺委托方和代理方的利益关系,解决国有股产权主体虚位问题;三是通过权利分配、权利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上减少会计造假的风险;四是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经营者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五是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就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措施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四、建立完善的专业经理人才市场,有效的制约经营者应当尽早建立完善的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在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内设立监管机构,负责监管职业经理人员,对专业经理人员实行会员制。该机构有完备的职业经理人员档案,建立了专业经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及处罚条例,一旦发现专业经理人员有违反职业道德标准行为的,将根据处罚条例,予以公示并记入档案,严重的取消专业经理资格,从而有效地制约经营者,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另外,还可以设立风险准备金制度,从经济上制约经营者的行为,因为注册会计师与专业经理都属于高收入阶层,注册会计师要为审计失败承担责任,同样专业经济人员也要为其经营失败承担一定的责任。五、加大处罚力度,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凡是由企业经营者个人行为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应由企业经营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除了加大刑事处罚力度外,还应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失进行民事赔偿。民事赔偿的主体应是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者即企业经营者,而不是企业法人实体,更不是会计行为主体。民事赔偿制度可以增加企业巨额潜在的诉讼风险,使得会计造假成本升高,从而遏止经营者造假。

如何防范会计造假及治理对策

正如西方所言“虚假的信息不如没有信息”,会计信息是进行经济决策的基础,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会计作用是否能够正常发挥的保证,而虚假的会计信息则具有超级大的危害,会计信息质量是当今世界会计界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会计信息质量概述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概念

质量是保证实体满足规定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特征的总和,与普通产品不同,会计信息的质量很难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量化的衡量。迄今为止,人们用于评价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标准依然是信息是否真实、是否可靠、是否相关、是否重要、是否及时等等。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重要性、及时性等等特征的会计信息是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否则就不符合质量要求。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1、真实性是总体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能否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在我国现阶段,甚至世界各国,都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实”。真实性是会计的生命,它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

2、可靠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可靠性质量要求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当会计信息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理所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做依据时,会计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质量要求。

3、相关性质量要求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的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4、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对于重要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单独、详细反映;对于不具重要性、不会导致投资者等有关各方决策失误或误解的交易或事项,可以合并、粗略反映,以节省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

5、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或其他方面做出经营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客观、可比、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可能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

二、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出现了一系列财务欺诈事件:就像美国2001年的安然事件,2008年的麦道夫金融欺诈案,以及我国的大庆联谊、明星电力公司等。众所周知的成都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前已经是一个亏损大户了,为了使公司上市,采取了虚构产品销售、虚增产品库存以及违规账务处理的手段,来骗取上市资格。它们无一不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震动,使得会计信息提供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和压力。

失真的会计信息导致国家宏观调控的失控,严重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流动,削弱了国家财经法纪的权威性,导致税收的大量流失。虚假的会计信息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损害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投资信心。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原因

1、企业改革不彻底、不到位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

在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仍然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白条抵库、财务管理混乱、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尤其是提前确认收入、粉饰报表的现象比较突出。如企业经营者的权责问题还未彻底解决,企业经营者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政企分开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企业不能成为真正的独立经营者,政府往往为了地方利益或领导政绩而自觉不自觉地支持企业的虚报行为。

2、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法制观念淡化,有法不依

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会计信息的生产依赖于会计制度和会计方法。如果会计制度不能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会计信息就无法真实、可靠地记录、披露企业的经济活动。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行为作了较为详尽的规范,对违规行为作了相应的量化处罚规定。

近年来,媒体、专家不断地告诉人们,新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但在以往的较长时间内,经济领域的法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由此造成了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体现在工作中就是对每项经济业务的处理不够严谨;人们认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走出了依靠自然资源大量投入来支持经济规模扩张的阶段,甚至已经走出了依靠资本要素高度集中的工业文明阶段,信息资源、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持要素。但是,我们会计制度的变化却未跟得上经济发展的变化,而是用原有的会计方法核算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经济活动。另外,在我国目前状况下,许多职能管理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存在着权钱交易,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普遍。

3、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过程中产生的,难免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推理和判断,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往往有不同的会计结果。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较快,会计人员相对紧缺,因而很多素质较低的人员进入了会计行列,这部分会计人员不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甚至对于专业知识也达不到要求。业务素质低,缺乏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不自觉地违返了国家政策、法规;或是对经济业务不能够进行正常的账务处理和会计核算;或是在会计处理的过程中马马虎虎,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或是唯上司意志是从,丧失原则。无论是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都与会计工作规范化、法治化要求有较大差距。会计人员本身素质不高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会计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严格的业务训练是其一;对会计人员的日常考核和继续教育、知识更新的管理环节存在弱化现象,使会计人员的实际业务水平大打折扣是其二。

4、管理部门、企业***的非法干预造成主观意识上的会计信息失真

一些部门为夸大政绩或出于一些特殊目的,不顾企业实际情况以及新面临的市场状况,往往以行政命令方式给企业硬性下达各项经济指标,以便迎合有关部门的需要。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和诱发企业弄虚作假,调节会计信息,使企业会计报表虚盈实亏。有些地方政府还对企业领导实行指标考核、责任审计、奖优罚劣的管理,而企业领导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硬指标,从小集体和个人利益出发,授意、指使或强制会计人员调整会计科目,虚列收支和往来款,假账真算或真账假算,借以骗取荣誉,捞取政治资本。

5、内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近年来,个别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几乎没有,即使有书面制度也只是流于形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十分缺乏。从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主体看,企业的会计负责人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聘任的,会计人员的工资报酬是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的,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并随着企业经营者的意志而改变。从企业外部对企业会计信息监督机制看,社会中介审计及政府审计监督受人力、财力的限制以及事后监督性质的局限,未能查出所有违法违纪行为,这也是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6、执法监督力度不够

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会计人员的配备,不但资格条件达不到要求,而且岗位分工不明确,岗位牵制弱化,重要经济业务的批准与报告制度得不到履行,根据经营者意志改写会计记录的现象大量存在,从而使内部失控。内部审计受单位领导控制,很难发挥其作用。作为社会监督主体的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够独立承担起“客观、独立、公正”的执业责任。少数事务所受自身利益驱使,执业态度不端正,风险意识淡薄,审计过程中搞人情风,搞私人交易,走过场,甚至违反职业道德为客户作弊,出具假报告,为会计信息失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依法行政的随意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执法不严,执法的随意性大,助长了部分经营者的违法行为,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朝量化方向发展。

7、由于采用计算机记账带来的一些问题

将计算机引入会计工作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趋势。但是,由于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素养普遍不高,加之现有软件普遍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缺陷,使得使用计算机的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往往存在许多漏洞,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和真实性,这个问题由于其“不可见性”,其危害性可能更大。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危害

1、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一些掌握一定权力的人以权谋私的保护伞,通过做假账,使某些违法违规的行为得以蒙混过关。如人为调节收入造成收入失真;虚列成本造成成本失实;虚增、虚减利润、虚列投资收益、虚假负债等调节利润指标。由此助长了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等坏现象的发生,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危害。

2、导致了税收和国家资产的大量流失。目前,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缴纳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很多企业账面盈利和亏损不实,通过造假账、虚增支出、隐瞒利润等等手段使账面亏损来逃避国家的税收。

3、资产账实不符。如人为调节、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造成固定资产价值与实际不符;企业存货积压严重,变现能力差,其账面价值低于市价,会计核算仍按历史成本计价,没有反映变现净值、开办费、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等名不符实等,这些严重违反会计原则的行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危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误导投资者与债权人,破坏投资环境等不良后果。“假作真时真亦假”,假账猖獗,连累真账都没人信了,假账蔓延的后果必然是会计信息失真,经济信号失灵,经济秩序混乱,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干扰损害是非常严重的。

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措施:

1.不断完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力度

诚信守法是对每一个会计从事人员乃至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一位会计工作者职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其工作质量的好坏,要想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必须先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为此,应该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不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人员都能遵纪守法的工作,对会计造假采取一种鄙视与鄙弃的态度。

2.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内部管理

会计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内部建立会计控制体系。一个企业拥有完善的会计控制体系,就可以对会计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切断会计造假行为的途径与载体,从而可以从源头上阻止会计造假事件的发生。因此,企业应该加大对内部会计监督和审查的重视,在遵守《会计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

3.完善法律法规,提高造假成本

由于会计造假收益大于成本,使得一些会计人员不惜不顾道德底线、无视法律去进行伪造会计信息。目前我国《会计法》对会计造假者的处罚是,情节严重者吊销会计资格证,二年内不得重新申请,情节特别严重者,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五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这显然处罚力度过小,间接成本过低。因此,我国应该根据我国的会计造假事件的实际情况,来重新制定会计造假事件的处罚方式,使会计从事人员绝不敢越雷池一步。

4.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性

实行会计集中和核算能够全方位、全过程的掌握和监督各单位的每笔资金活动情况,能够为单位资金支出的有序性、计划性提供保障。会计核算中心应该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来负责日常资金收支事物,并且要定期对资金收支进行清查盘点,防止因账务不实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同时还要建立明确的经费开支标准,规范经费的支出渠道,对于互相攀比、滥发钱物的现象要进行严肃的处理,除此之外,还应所引进一些会计电算化系统,来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标签: 如何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_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

财税考试日常Copyright ◎2021 财税考试日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3012174号 财税考试日常整理发布 作者QQ: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