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计考试攻略文章正文

完善的政府会计体系_如何构建政府成本会计体系

会计考试攻略 2024年01月13日 17:46 47 财税会计达人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完善的政府会计体系_如何构建政府成本会计体系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完善的政府会计体系_如何构建政府成本会计体系

1.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规范体系
2.如何构建政府成本会计体系
3.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近期任务有哪些
4.介绍什么是政府会计

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规范体系

一、要统筹与协调会计规范体系的结构与 内容 ,构建一套完整 科学 的体系

1.保持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层次特征, 注意不同会计规范的体系和内容的统筹规划。我国目前基本形成的会计规范体系可以分为《会计法》、会计行政规章、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四个基本层次,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要么侧重于法律规范的形式、要么侧重于准则的形式、要么侧重于制度的形式不同,我国会计规范采用了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多种形式并举的模式,它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经验 总结 ,今后还要继续保持这一层次特征。既要层次分明,又要结构清晰,特别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两个指导会计具体操作的基本层次, 问题 归类既要避免出现遗漏空当,又要避免杂乱无章、交叉重复;既要保证会计规范在法律上的严肃性,又要考虑在会计实际工作中运用的灵活性;既要考虑我国未来会计发展的国际化需要,又要兼顾我国现阶段会计工作实践的国家特色要求,充分体现我国会计规范建设上原则性与务实性的统一。

2. 淡化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建设中的“准则”和“制度”的无谓之争。在会计规范的制定形式上,“准则”和“制度”虽有层次和效力之区别,但无论是“准则形式”还是“制度形式”都不重要,准则和制度都只是会计规范的一种表现形式,关键是会计规范的实质性内容。它究竟是提供标注详细的“地图”还是提供原则指引的“导游图”,这需要考虑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会计人员素质较差时,只有提供比较详细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会计规范,才能较好地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而当经济发展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会计人员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质时,会计规范已经难以穷尽具体的会计业务和事项,此时就没有必要制定详细具体的规则型会计规范了。我国目前采取的是“双轨制”会计核算规范,兼顾了会计的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双重理念,协调了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的双向关系,它是适应我国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征并充分考虑了我国特定会计环境的一种合适模式。

二、要在实践中不断修订与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始终保持源源不绝的生命力

1. 会计规范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是其自身与时俱进、永葆活力的内在要求。会计规范是国家或社会为防止和纠正市场失灵而做出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需要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变化。会计规范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实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创新的过程,会计规范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所处的特定 历史 阶段和所产生的特定制订程序的制约,它一方面受到社会传统的文化习俗、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甚至意识形态的 影响 ,另一方面其结果形成本身就体现了利益相关者之间讨价还价的利益分配过程。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和法律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内容和程序,不断调整和保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是保持会计规范体系自身活力的原始动力。

同时,我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虽然国有及国有控股 企业 过去一统天下的“一元制”经济格局已经逐步改变,非国有经济在量上和质上的快速扩张已促使我国逐步形成了“多元制”的经济模式,但是过去制定会计规范从政府立场出发、讲求企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思维习惯却还深深影响着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因此,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经济相得益彰发展壮大的现实,会计规范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也需要不断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2.要不断提高会计规范制定过程的透明度并完善其信息反馈机制。在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过程中,还需努力增加其制定程序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服务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我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了会计规范体系建设模式应当以政府为主导,不必盲目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将会计规范的制定权全部交给民间会计团体。会计规范的建设应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实践和深入的 理论 研究 的基础之上,增加制定程序的客观科学性,既要不断扩大会计专家和会计准则执行者对会计规范制定过程的参与程度,又要考虑通过政府部门掌握对会计规范的批准权而对会计规范的发展方向发挥引导作用。与此同时,需要完善会计规范的反馈评价程序,对于已经颁布实施的会计规范,制定者要积极主动地就实际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特别是要充分关注和多听取会计实务工作者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改和完善会计规范的内容,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3. 在会计规范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过程中,还必须自始至终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既要紧紧锁定会计规范建设的远期目标,又要考虑会计规范建设的既有模式和现有特点;既要考虑会计规范作为制度安排的关键性制约作用,又要考虑会计环境等各种非正式制度安排的重要影响,争取以最小的制度改革成本来实现最大的会计改革效益。也就是说,会计规范的制定要处理好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的匹配关系。

三、建设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增强 会计 规范体系的执行力

1.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制约着会计规范执行的有效程度和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治理结构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通过竞争市场(包括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兼并市场等)形成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即外部治理结构;另一个则是通过内部决策和执行机制所形成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激励约束机制,即内部治理结构。在外部治理结构中,资本市场和 企业 并购市场需要依靠会计信息来实现资源在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配置,产品市场则依靠会计信息来决定企业与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价值链的伸缩与整合,经理人市场则依靠由会计信息反映的经营业绩指标来体现经理人的价值和职业生涯。可见外部治理结构利益相关者依赖会计部门根据会计规范生产的会计信息来做出决策和选择,因而对会计规范建设有迫切而严格的要求,是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的原动力。而会计规范建设的质量和执行效果直接 影响 到公司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良好形象、作出正确决策,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外部治理结构的效率和效用,促进外部治理结构健康 发展 。对于内部治理结构,其有效运行依赖于会计规范体系的完善和严格执行,完善的会计规范和严格的操作要求,使公司内部事务井然有序,决策管理得心应手。而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行又会促进和监督会计规范体系的完善和严格执行,相互促进。

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为会计规范在单位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规范、系统、 科学 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了会计规范的监控力度,它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 问题 。内部控制最为关键有效的手段是内部会计控制。企业为了管理和控制生产经营业务就必须根据工作实际,建立健全相应的授权批准、岗位分工、业务记录、财产安全、人员控制等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在货币资金、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等具体业务中更是如此。可以说,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过程,本身就是会计规范在企业的推行过程,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运行的标准或者依据又正是会计规范的基本 内容 之一。

四、加强全方位的会计监管体系建设,保证会计规范得以顺利实施

1.强化以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为主的内部会计监管制度以构筑会计监管的第一道防线。内部审计具有外部监管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参与到单位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取的信息比外部监管者要具体、详细和系统;其次,内部审计属于单位内部的管理活动,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并预先在内部解决,因而能得到单位领导的信任;再次,内部审计是以保证单位 经济 活动顺利运行、提高单位经济效益为目标,这与会计规范的终极目标也是一致的,并与单位领导的受托责任目标相统一。在“两权分离”的企业制度下,企业经营者不可能事必躬亲,在企业内部也存在责权利的层级委托、代理和授权关系,上层责任人对下层责任人的任务履行情况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形式的会计监督来完成,内部审计构成了整个会计监管体系的第一道屏障。

2.建立健全全方位的外部监管体系,是会计规范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外部监管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代表投资者进行的民间监督,税务、审计、财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实施的政府监督,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广泛的 社会 监督(比如舆论监督)。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其作为民间独立的中介机构以及独立身份的受托人,凭借其独立的身份和地位,是保障会计规范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力量。政府监督也是外部监管体系不可或缺的成员,与注册会计师的民间监督以及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相结合,从而一起构成了我国会计监督的基本框架。在一定条件下,广泛的社会监督尤其是舆论监督也能够发挥其他监督机制难以起到的作用,也是监督会计规范实施的一支重要力量。

3.加强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提高会计规范权威性。限于 目前 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水平,及各种主客观原因,还存在大量的会计违法行为。会计违法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会计人员会计 法律 知识欠缺,没有主观上的违法意识,只是受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而导致的非故意违法行为;另一类则是主观上明知故犯或监守自盗的会计违法行为。对于前者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宣传和会计法制 教育 ,这既是我国现阶段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会计规范得以实施的条件,不仅能增强会计行为人的守法意识,而且还能提高执法者的执法水平,良好的执法环境有利于会计法律法规的推行。对于后者则必须拿起法律武器来扞卫会计法律的尊严,要加大对主观会计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增加违反会计规范的违约成本,增强会计法规的权威性和震慑力。在我国的会计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单位负责人为牟取私利或小团体利益,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编造假账、弄虚作假、会计信息失真、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会计守法成本高而违法成本低、会计违法行为风险低这一症结上来。因此,我们应当在坚持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达到足以使会计违法者望而生畏、知难而退的程度,以切实推动会计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如何构建政府成本会计体系

1、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大部分内容雷同。例如企业会计准则框架结构、制定的目的和依据、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等,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完全相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一般原则,绝大部分适用于非营利组织会计。

2、企业会计准则将“利润”作为一个会计要素,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并未将“结余”作为会计要素,但在会计制度中又规定设置了“结余分配”“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科目,在收入支出表中也列出了“结余”和“结余分配”项目。

从会计要素角度看,“结余”与“利润”并没有实质性区别,因而在1998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时,是否设“结余”要素就有很大争议。目前,预算会计理论界已普遍赞同把原来的五个要素改为六个要素(即增加“结余”要素)的设想。

3、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与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性质相同,但非营利组织的资产负债表却采用了类似于“科目汇总表”的结构形式,将所有科目按照“资产部类”和“负债部类”左右顺序排列,编制时只要把报告日的各科目余额直接填入即可。

另外,非营利组织由于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一般情况下采用收付实现制,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因而只有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才能反映其资金的收支结存情况,但现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没有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规定。

4、根据政府机构改革的方案,除少数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仍由政府财政供给以外,绝大部分非营利组织将逐渐取消财政拨款,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真正的自负盈亏。按照这种思路,非营利组织实行自负盈亏后,有些业务性质与企业相同,其会计政策与会计核算要求与企业不会有大的差别。

但现行制度规定非营利组织会计采用的计量方法却不同于企业,如非营利组织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不反映净值,不计提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等等。

5、以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为依据,现已经发布了16个具体会计准则,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据此可以推断,企业会计准则的体系结构基本定型,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相互协调。

而政府会计除了非营利组织以基本准则为原则性规范、会计制度为具体规范外,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都采用原来的“会计制度规范”模式。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还只停留在基本会计准则的层次上,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准则是否具有与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同等的指导功能尚未明确。

6、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虽然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度,但在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仍然设置了与企业会计基本相同的应收。应付科目,对一些应收未收和应付未付的收支项目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

可见,在非营利组织会计实务中,大多数情况下实际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另外,在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的事项,如盘盈盘亏财产物资的处理程序、内部成本核算方法等都企业会计进行处理。

扩展资料:

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它与企业会计在会计基础理论方面如会计对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假设、会计信息的表达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其组织目标、财务资源来源、财务资源分配机制、受托责任和业绩考核方面的特征,使得非营利组织会计又有其特殊性。

非营利组织会计起步较早、制度比较完善,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非营利组织会计法规体系,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的研究也比较系统,尽管我国非营利组织历史悠久,但对其会计系统研究的兴起还是近十几年的事情。

关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研究最近几年才正式起步,并在近几年有了较快的发展。由于研究的时间尚短,以致研究总体上还不是很深入全面。

百度百科-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近期任务有哪些

一、政府成本的构成

政府成本是由政府运行成本、决策成本、寻租成本、制度成本和其他五个方面构成。其中只有运行成本是可以根据财政支出等数据分析出,它是有据可查的。

政府运行成本是政府在运行过程中所耗用的各种资源,按支出目的可将它分为人力成本、公务成本、设施成本三个部分。其中政府人工成本又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配置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

政府决策成本包括六个部分,即决策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社会成本、沉没成本、风险成本、决策失误成本。其中决策失误不仅包括为决策失误的造成的直接损失,而且也包括引发一系列新问题的解决成本。由于失误的发生政府没有及时快速的做出相应的反应就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即使做出反应也不能确保立即有效的控制场面,而政府在处理这些事务时又增加了新的精力、时间、资源等的投入,这些都属于决策失误成本的范畴。

制度成本指从制度设计到制度变迁整个政府周期中发生的所有消耗,即为政府制定、实施和维持社会公共制度而付出的代价。任何制度的形成、执行、变迁等都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由于公务人员的行为失范、制度的漏洞让政府中本应该服务社会公众目的是创造社会价值与利益的资源用于为个人谋求利益,并且政府为减少杜绝寻租现象而投入的资源以及其他消耗都构成了寻租成本。

除上述四种成本外政府成本还包括政府政府交易成本、政府规模成本、政府边际成本等。

二、构建政府成本会计体系存在的障碍

(一)环境背景不理想

1.会计环境不理想

我国目前预算会计体系是以现金收付制为基础,成本会计的核算需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准;由于没有专门针对政府成本的规章制度,成本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没有依据;成本建设的理论条件不足;人员对建立成本会计体系的观念不强,而且政府会计人员关于成本的理论知识不足,实践操作几乎没有。

2.人员成本观念不强

政府部门传统观念是只看结果,不计成本,造成公务人员从上到下都没有计量成本的概念,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不便于成本的核算与成本会计体系的建立。而政府人员成本意识的增强将便于成本政策的顺利实施,促进政府成本会计体系的构建。

3.监督体系不健全

按监督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与社会监督两种。建立政府成本会计体系的根本目的就是正确核算政府日常以及各项活动的消耗成本,降低政府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目前我国实行决算报告制度无法合理反映政府的各项资产和成本,不利于改善政府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程度不够,不能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1)政府监督体系不健全

首先由于我国财政、审计、工商等部门存在各自为政、重复监督等问题,造成政府的监督差强人意。其次,部分公务人员素质不高,法制意识淡薄,为了个人利益,放弃原则,给大家通方便,便造成了“官官相护”、“威胁下级”、问题由大变小、由小变无等现象普遍发生,这些行为实际削弱了国家监督。

(2)社会监督机制缺失

由于目前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不大,社会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途径非常有限,有时甚至获取不到任何结果,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严重阻碍了社会公众、机构等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损害了社会公众的权益。

(二)缺乏政府成本会计制度,信息反馈机制不完善

1.政府成本会计制度缺失

政府会计制度目前还是预算会计,不能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会计体系无法满足管理体制改革与绩效评价制度的需要。政府改革正处于初级阶段,政府成本会计还处于理论建设阶段,会计制度更不是现阶段可以实现的。

2.政府成本信息披露缺失

过去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相当严苛”的公务消费档规定,吃、住、行、游无一例外不受限制,细化到连额外洗漱用品都明文禁止,可以说是事无巨细,这一系列规定出台后,关注公共财政和“三公”消费的学者曾估算,若按规定执行,各地的“三公”经费会有大幅下降,然而,各地财政预算报告的出炉,这一乐观的预期面临较大落差。政府除了公开“三公经费”来回应社会的期待之外,政府没有公开其他政府活动的成本信息。

三、构建政府成本会计体系的建议

(一)根据政府会计改革的计划: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长期规划

政府会计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目前的预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与政府改革中的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形成差异。

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政府层次多,结合我国国情,并不能像其他一些国家进行快速改革。而且从国外大多数国家看,政府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因此我们要做好打长期战斗的准备,坚持到底,在过程中灵活改动。

国发〔2014〕63号,国务院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方案中政府会计定位为预算会计功能与财务会计功能相结合,近期目标主要是使预算会计功能得到完善,加强政府财务会计功能,打牢政府财务报告核算基础,完备报告信息,远期目标应是等条件成熟时,实施政府成本会计。

因此,我们可以先在先行预算会计的基础上增加财务、成本、管理信息,在过程中四个齐头并进,不能弱化某一方,渐渐实现“四位一体”的会计模式,这样也有利于会计人员的培训,使人员的培养与政府的改革同时进行。

(二)处理好“四位一体”会计系统四者之间的的关系

根据图1所示:我国可以建立“四位一体”的政府会计体系,蕴含了四个会计子系统:政府预算会计、政府财务会计、政府管理会计和政府成本会计系统。能更全面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四个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

1.相互独立

(1)责任、目的不同

预算会计体系反映政府的预算情况;财务会计体系是对经济活动的综合核算,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管理会计体系主要为政府的内部管理服务,突出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管理;成本会计体系反映资源的耗费情况。

(2)作用时间、信息特征不同

预算会计体系作用时间和信息主要是未来;财务会计体系信息则大多为过去时态;管理会计体系信息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成本会计体系的信息为过去时。

2.相互协调

预算会计体系基于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体系的信息对政府以后的经济活动及其他做出预算,并提供资源分配决策和经营责任评价的有用信息;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体系中又可以反映政府对预算计划的执行情况;成本会计体系是财务会计体系源于成本的更具体详细的反映;管理会计体系基于这三者为政府组织提供管理策略,而这三者的情况又可以反映管理会计体系中决策的正确性。

(三)及时颁布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法律法规,形成成本会计准则

法律准则一方面可以引导我国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进行成本会计改革,另一方面,也可以监督各级政府实施成本改革,而且也有助于公众督促政府改革的实施,使监督部门以及人民的监督权力有法律保证。

(四)提升财会人员以及政府人员的理论素质和观念素质

及时并且经常对会计人员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能与时俱进,熟练掌握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以及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推进改革发展,并且进行观念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防止贪污腐败。财会人员专业技能提升,也可能会对我国政府改革提供好的建议与思路,因此,培训等提高人员素质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五)把政府成本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

把政府成本纳入官员绩效考核体系中,可以有效的改变地方政府官员“为提高GDP而不顾其他”、“按GDP来说话”的传统做法,可采取政府领导作出表率,并对表现好、业绩高的部门机构和人员作出表彰。这样有助于提高公务人员的行为素质及思想素质,使节约观念真正落到实处。

(六)引进成本会计软件,建立电子政务,精简政府部门

新加坡、美国等国家都通过建设电子政府,有效地降低了政府成本,我国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通过进成本会计软件,建立电子政务,可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公务人员的效率,使人们可以快速高效的了解政府信息;精简政府部门使我国政府结构更合理,电子政府的建设使交流沟通更方便,成本更节约。

介绍什么是政府会计

“十三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1.完善会计法律体系。修订《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提高会计法律法规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执行性,进一步规范会计审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审计执业质量。

2.广泛开展会计普法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广泛宣传加强法制、依法理财、维护国家财经纪律的重要意义,引导单位负责人和社会各界重视、支持会计审计工作,引导广大会计工作者学好用好会计法律知识、自觉树立诚信理念,努力构建学法、用法、守法长效机制。

3.加强会计监督检查。认真开展对《会计法》及会计准则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按照定期随机抽查与不定期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创新监管手段,主动公开检查结果,严肃查处违法会计行为,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研究建立会计诚信档案和会计“黑名单”制度,将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的诚信记录和单位会计信用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理顺会计监管机制,整合会计监管资源,形成会计监管合力。

(二)加快推进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

1.建立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加快落实国务院批准发布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有序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在已发布的《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基础上,加快制定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和政府会计制度,建立健全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为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和健全完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奠定基础。研究制定政府成本会计制度。抓好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贯彻实施工作,完善信息化建设等相关配套措施,确保政府会计改革顺利进行。积极参与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建设,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政府会计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2.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适应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要求,密切跟踪基金会、社会团体、民办医疗、民办教育等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情况,研究修订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进一步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管理,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3.修订社会保险基金等基金(资金)类会计制度。积极配合社保、住房、土地等制度改革,适时修订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土地储备资金等基金(资金)类会计制度。

(三)健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1.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时修订、完善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及时发布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研究制订我国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相关会计政策。规范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体例,清理企业会计准则制度类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2.继续保持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立足我国实际情况,适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各层面事务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工作,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充分利用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中日韩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等多边、双边交流机制,协调立场,争取支持,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趋同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深度参与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工作,提高我国对国际综合报告框架等规则制定的影响力,持续研究综合报告在我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3.加强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加强企业会计准则宣传、培训和对其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密切跟踪、分析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及时了解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企业会计问题应急处理机制。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定期与监管部门、有关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等沟通交流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情况。加强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收政策、监管政策的协调。做好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施的监督、指导。

4.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外部咨询机制。发挥会计标准战略委员会在会计准则建设中研究咨询、决策支持的重要作用。发挥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会计准则研究、起草、实施以及对外交流、组织联系咨询专家队伍等方面的作用,为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健全企业会计准则咨询专家队伍,充实研究力量,改进咨询方式,提高咨询水平。

(四)推进管理会计广泛应用。

1.加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坚持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加强政策指导,2018年底前基本形成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制定发布系列分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推动企业切实改进和加强成本管理。加强管理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管理会计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2.推进管理会计广泛应用。认真抓好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实施,采取政策宣讲、经验交流、成果推广、人员培训、理论研讨等多种形式和措施,深入推动管理会计广泛应用。同时,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教学教材改革,支持管理会计创新中心建设。

3.提升会计工作管理效能。以深入实施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为抓手,积极推动企业和其他单位会计工作转型升级,进一步发挥会计工作在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提高理财水平和预算绩效,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五)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1.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管理、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的要求,研究制定政府内部控制规范和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规范,修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象从经济活动层面拓展到全部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制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量化指标体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研究制定《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入参与国际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标准制定工作。

2.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加强对中央企业执行内部控制规范的政策指导,推进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密切跟踪上市公司执行内部控制规范情况,定期发布上市公司执行内部控制规范情况报告。会同监管部门制定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挂牌公司执行内部控制规范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内部控制规范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内部控制建设。

(六)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

1.推进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有效实施。不断更新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推动监管部门在监管领域制定和实施监管扩展分类标准,形成各部门协调配合的财务报告数据交换标准体系,适时推动建立以披露财务报告数据为主的社会化会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研究制定企业账户层面和交易层面会计数据以及相关业务数据交换标准,降低会计信息生产成本和企业内外部交易成本,促进企业数据的深度利用。积极参与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等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全面提升我国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2.不断提高单位会计信息化水平。认真抓好《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等制度的贯彻落实,在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同时,积极探索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推动基层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有机融合,推动会计工作从传统核算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引导企业以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提升内部管理信息标准化,促进财务、业务数据的融合与互联。同时,密切关注大数据、“互联网+”发展对会计工作的影响,及时完善相关规范,研究探索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会计资料无纸化管理制度。

(七)大力发展会计服务市场。

1.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不断拓展会计师事务所业务领域,研究建立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政府购买注册会计师专业服务制度,支持会计师事务所拓展涉税服务、管理会计咨询、法务会计服务等新型业务。研究探索改进会计师事务所选聘方式和审计费用支付方式,着力增强独立性。推动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广泛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鼓励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优先采用普通合伙组织形式,适当、适度限制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关系公众利益的高风险业务。指导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内部治理和总分所一体化管理,完善大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合理布局,进一步推动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促进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健康、规范发展。

2.推进代理记账业务不断发展。加强对代理记账业务的政策扶持和业务指导,促进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小型经济组织选择依法设立的代理记账机构代理记账,支持小微企业等的健康发展。探索建立政府购买代理记账服务制度。注重发挥各代理记账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方面的服务作用。积极支持其他会计咨询、会计培训等服务业务的大力发展。

3.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和其他会计服务行业的行政监管。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法规制度,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简政放权要求,简化会计师事务所设立审批和变更备案,健全会计师事务所退出机制。完善注册会计师考试、注册、职业责任保险等制度。改进中央企业审计轮换制度,探索大型企业集团“主审+参审”审计模式。适应金融改革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要求,完善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管理制度。加强政策协调,研究解决对会计师事务所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问题,探索联合监管机制,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能。加强对代理记账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代理记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代理记账机构信息公示制度。探索会计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

4.推进会计服务市场开放。坚持平等互利原则,抓好双边、多边会计服务市场开放谈判和跨境审计监管合作。鼓励会计中介服务机构开展跨境服务,规范会计师事务所跨境执业行为,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企业、中国资本“走出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指导支持会计师事务所以成员所模式为主流构建国际网络、参与国际竞争,重点扶持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创建民族品牌国际会计网络或在加盟的国际会计网络中日益发挥重要影响。

(八)实施会计人才战略。

1.深化会计职称制度改革。以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为指导,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改进选才评价标准,完善考试科目设置,加强考务管理,提高考试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推动增设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形成初级、中级、高级(含副高级和正高级)等层次清晰、相互衔接、体系完整的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价制度,充分发挥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价对会计人才选拔、培养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会计人员结构,到2020年具备初级资格会计人员达到500万人左右,具备中级资格会计人员达到200万人左右,具备高级资格会计人员达到18万人左右。

2.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指导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加强继续教育教材、师资队伍建设,丰富继续教育方式、内容和手段,推广在线教育等现代化培训方式。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规范会计培训市场,坚决打击乱收费、假培训等违法行为。

3.深化会计领军人才培养。研究制定《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发展规划》,健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及其特殊支持计划长效机制。创新选拔、培养机制,完善考核、使用制度,不断充实全国会计领军人才队伍,到2020年,完成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达到2000名的培养目标。继续推进会计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指导各地财政部门和中央有关主管单位开展的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作。

4.加快行业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加快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力争到2020年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继续加强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推动在大中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配备总会计师(财务总监),深入推进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适应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大政府会计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与政府会计改革要求相适应的会计人才队伍。积极推进高端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国际化人才培养。

5.指导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调,推动加速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研究完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质量认证体系,加大案例研究和教学,创新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积极推进设立会计博士专业学位,完善会计专业学位系列。积极推动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双向挂钩”。

6.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制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会计诚信理念,探索建立会计诚信档案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和行业自律,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修养和素质,进一步提高会计社会公信力。

7.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完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充实、更新无纸化考试题库,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公正性、科学性。加强会计人员信息化管理,建立统一的会计人员管理平台,促进会计人员基础数据的共享和利用。

8.加强会计管理队伍建设。健全会计管理队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要将作风正派、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干部充实到各级会计管理队伍中来。加强对全国各级会计管理工作者的培训工作,指导、督促会计管理工作者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改进工作作风,加强理论业务修养,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服务会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九)繁荣会计理论研究。

1.加强对会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指导。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会计理论工作者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会计中心工作实际,深入开展会计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实现重大理论突破并彰显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指导会计理论工作者深入改革实践一线,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理论指导,推动会计改革与发展。指导会计理论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切实改进文风学风,不断净化学术环境。

2.发挥会计学术人才高端引领作用。继续抓好会计名家培养工程等学术带头人培养;进一步完善《会计研究》、《中国会计研究》(英文版,CJAS)、优秀论文评选等会计学术成果评价机制,推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和高端会计学术人才,更好地推动中国会计理论研究走向国际。

3.加强会计学术组织建设。加强对各级会计学会的业务指导,支持学会依法开展学术活动,规范学会内部管理,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服务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智库。不断改进学会会员服务,进一步提高组织凝聚力、增强社会服务力。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规定,政府会计是指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政府和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的会计体系。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不同,政府会计的内涵也有一定差别。本文将政府会计界定为是一门用于确认、计量、记录政府受人民委托管理国家公共事务和国家资源、国有资产的情况,报告政府公共财务资源管理的业绩及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专门会计。

扩展资料

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依据是什么?

政府会计标准体系由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和政府会计制度组成。

基本准则主要对政府会计目标、会计主体、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核算基础,以及会计要素定义、确认和计量原则、列报要求等做出规定。

具体准则主要规定政府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原则,具体规定经济业务或事项引起的会计要素变动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应用指南主要对具体准则的实际应用作出操作性规定。

政府会计制度主要规定政府会计科目及其使用说明,会计报表格式及其编制说明等,便于会计人员进行日常核算。

基本准则作为政府会计的概念框架,统驭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的制定,并为政府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处理原则,为编制政府财务报告提供基础标准。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重要战略部署。

新预算法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4年12月,国务院批转了财政部制定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国发2014年63号改革方案文件,确立了政府会计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具体内容、配套措施、实施步骤和组织保障。

改革方案提出,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是基于政府会计规则的重大改革,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构建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包括制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和健全完善政府会计制度,其中,制定出台基本准则是改革方案确定的2015年应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标签: 完善的政府会计体系_如何构建政府成本会计体系

财税考试日常Copyright ◎2021 财税考试日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3012174号 财税考试日常整理发布 作者QQ:暂无